(发言代表:州政协委员,民盟州委直属一支部委员、恩施广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张昌宪)
民盟恩施州委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正在提倡“公交优先、鼓励慢行、限制小车发展”为主旨的综合交通发展策略,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道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慢行系统隐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的理念,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更为方便、快捷而又环保的交通系统,其中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将有助于把城市开放空间归还给公众,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建设完善州城慢性系统,方便群众绿色出行,进一步提高州城人民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一、主要问题
州城人行步道、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斑马线通道等便利出行设施设备在逐年增多,方便了群众出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争道问题。然而,随着州城城市建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用轿车等交通工具激增,州城的慢性系统建设速度却相对滞后,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有:
(一)规划和建设滞后。多年来,恩施州城交通规划和建设都存在重视机动车交通,忽视慢行交通及公共交通的倾向。近年来,机动车的快速增长,道路资源的紧张,慢行交通空间及公共交通空间被压缩。州城道路总里程150公里,只有金桂大道(里程约6公里)、金龙大道的中段(约8公里)和青树林一号路(约2公里)有完整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其他路段只有人行道没有非机动车道。
(二)步行系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部分州城人行道被各种摊点、店家招牌占据,有的长期被当作摩托车停靠点,有的被当作临时机动车停车场地,部分摩托车、非机动车在人行道上骑行,以上现象不仅导致人行道破损严重,步行舒适度差,还大大降低了行人的通行效率。步行系统设计欠缺,不能很好的体现城市特色,步行系统与外部空间的衔接不完善,绿化与景观空间较差,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流于形式。
(三)机、非、人混行,交通秩序混乱。州城大部分主干道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无物理分隔,一定数量道路上机非混行。城市外围某些路段甚至无人行道,实行机、非、人混行。其次,停车秩序混乱,由于专用机动车停车场数量较少,市区停车管理制度不完善,大量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随意停车,行人被迫在机动车道步行,造成了机非人混行的混乱局面。
(四)过街系统衔接不合理。步行系统中主要存在次干道与主干道交叉路口处无斑马线、无红绿灯,有斑马线、红绿灯但受到拐弯车辆的干扰,绿灯时间短行人无法一次通过等问题。目前城区建设人行天桥6处,集中在医院、学校、商业街区附近,新发展的街区没有设计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能满足行人过街的需要。
(五)公共交通规划和建设滞后。公交线路现有40条,但运行班次不够,城区东风大道、航空大道、土桥大道、施州大道、金桂大道、民院路等干道的运行班次较多,其他干道虽然都开通了公交,但运行班次较少,候车时间长,出行较为不便。其次公交站点设计不合理,与过街系统不匹配,造成反向乘车需走很长时间。近年来,对公交站点进行了港湾式停车的改造,但受场地的影响,只能满足1辆公交车的停靠,2辆以上停靠时对道路的正常通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定系统的州城城市慢行交通发展规划。发展慢行交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交通、城建、园林绿化、公安等多个部门,城区慢行系统规划,应包括自行车道网络系统规划、公共自行车布局;州城步行系统规划以及慢行系统与机动车系统的衔接规划。结合城市布局特点,考虑多种交通模式和需求,主动适应城市发展和交通服务的新趋势,以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指导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二)在州城城区逐步建设和完善非机动车道,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州城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非机动车道,在新区配套建设非机动车道,在有条件的老城区逐步设置非机动车道(可以用护栏隔离),在旧城改造时兼顾非机动车道建设。州城城区尚未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建议增设租赁点,租赁点服务半径为500-800米,在核心区域300-500米,方便市民借车还车。租赁点设置主要由公交点、居住点、公共建筑点、休闲旅游点、大专院校点5类为主。构建自行车租赁系统,大力提倡短距离出行向自行车交通转换,实现自行车、公交有效衔接,形成由系统控制中心、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区域高度中心,信息发布系统组成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构架。
(三)改善步行系统,建设和完善人行过街设施。步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路、街道空间、步行设施及环境等因素。将步道和非机动车道纳入道路交通整体设计中,提出道路断面、建筑后退、路边停车等设计指引,平衡道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利益,创建友好的慢行空间。要因地制宜,设置宽度适当的人行道和协调的过街设施(建议利用山城自然地势建设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等)。
(四)设置合理的交通管制设施,加强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管理。在州城城区的主要道路上,特别是交通量大的主干道和交叉口,正确引导行人的交通行为,加强交通护栏、标志、标线等交通管制设施的建设,也可以采用新型材料加强快慢行道路的区分,用不同铺面材料或彩色路面或立体斑马线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清晰分开,实现交通流的“人车分离”,减少交叉干扰,保障城区主要道路的畅通。做好交通安全的宣教,有效控制慢行人群的违规现象,为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作为慢行交通的补充应该大力发展,建议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建设公交站台、站牌、上下班高峰时段增开公交车或增开专线车等。
△ 张昌宪:建设和完善州城慢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