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代表:州政协委员,民建恩施州委委员,民建恩施市基层委员会主委、恩施市芭蕉乡副乡长 沈 娟)
民建恩施州委
在恩施州全域旅游经济大发展中,全州民宿产业也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州域旅游的重要板块,弥补了全州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等旅游业态的短板,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宿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富民工程,在恩施大有可为。
一、我州民宿发展情况
恩施州是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州,现有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省级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点19个,每年吸引大批游客休闲度假、享受自然。据不完全统计,全州民宿目前已达3000余家,每年吸引50万以上游客到恩施州吸氧洗肺、养生度假。
目前恩施州民宿的经营内容主要包括餐饮及住宿,开发模式分为自发型、合作性、企业主导型三种,即居民依托自家房屋自发经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企业租赁购买村落房屋或流转土地整体规划开发。利川大地乡居创新采用了EPC开发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民宿的发展有效弥补了床位不足、样式单一、消费层次单一等旅游发展短板,2016年全州游客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2017年11月第三届全国民宿大会在恩施召开。
二、民宿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州民宿发展成绩喜人,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档次普遍较低。我州乡村民宿主要依托农家乐起源,档次普遍较低,优等民宿和精品民宿的比例很低,缺乏品质和特色,硬件设施及服务跟不上,难以满足客人对消费体验更高的追求。在宣传推介上也只有少部分经营规模较大的通过网络营销,其他小微民俗大多靠口口相传及回头客来推广,知名度低。
(二)监管力度不够。乡村民宿的环境市场作用占主导,某些民宿的经营者只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无视环境保护及游客的旅游舒适度,一窝蜂式发展民宿。加之农村地区公安、消防、旅游、环保、市场监督、卫生等多个部门都无法监管到位,民宿行业自身也尚未形成专业的组织和协会,缺少行业自身的标准和约束。因此很多民宿还处于无监管部门、无经营许可证、无法开具发票的“三无”状态,在食品卫生、消防和治安等各方面存在一定隐患。
(三)同质化严重。我州民宿建设缺乏特色,一是建筑风格、室内装潢等硬件设施方面照搬照抄,缺乏个性特色;二是食宿服务、体验分享等软件方面非常相似,没有民族特点,三是缺乏高档次的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难以达到和谐统一;四是经营理念、市场定位模糊,难以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进行精准营销。
(四)配套设施不足。我州民宿尚处于自发、粗放发展的阶段,政府未能提前介入、引导,加之农民自身资金、眼光的局限性,民宿所需配套的道路及路标、环境卫生、停车场地、用水用电、通讯网络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五)相关人才匮乏。民宿偏远的位置和过小的规模,决定了它很难长期吸引和保留人才,这是民宿主人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目前,恩施民宿产业发展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来看,都严重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州内也没有针对相关人才的培训教育机构。
(六)引进投资受制约。引入企业投资民宿,是民宿提档升级、规模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但制约企业投资民宿的最大问题便是土地问题。民宿建设的用地主要为集体性质的四荒地,以及已荒废的原村级场圃用地。而企业及自然人取得这些土地使用权的主要方法是租赁和流转,但是按照现行土地政策,必须进行招、拍、挂,而作为民宿建设的特性,其中用于民宿建设土地基本只占10%左右,其大部分土地将用于主题景观及配套服务建设。由于民宿投资属于长线投资,资金用量大、回报期长,如果仍按照现行政策执行,则土地成本高,利用率低,且手续繁杂,耗时长,导致项目产出不成正比,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高。
三、建议
(一)建议政府从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破除城市资本下乡的制度障碍。一是积极落实《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2号)文件精神,出台鼓励复合用地的操作程序和实施细则,支持民营企业和社会自然人参与我州民宿的投资建设和经营。二是尽早实现农民住房、土地的确权颁证全覆盖,为抵押贷款、出租经营、集体权益处分提供清晰的产权依据,创新宅基地使用办法,以联营、合作、出让等方式引进外来资本及创意人才发展中高档民宿。三是创新合家乐民宿贷等金融产品,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
(二)完善法律制度,明确监管依据。建议由旅游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尽早出台我州民宿产业发展引导性规划和相关监管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行业标准,确定监管的导向和基调,明确部门的监管职责,为依法监管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定期组织专班开展专项检查,建立民宿管理系统或台账。对于经营资质不全的民宿,限期完善,未按规定完善者依法处理;对于私搭乱建的民宿,依法拆除;对于存在违法经营行为的民宿,依法立案查处,逐步规范民宿行业。
(三)成立民宿行业协会,细化行业自律规则,加强行业自律,推动社会共治。积极引导民宿经营者加强自律管理,及时修正行业问题,提升经营水平。同时,要注重发挥游客、媒体的监管作用,畅通社会监管渠道,推动社会共治,净化民宿市场。
(四)突出特色创新发展,避免民宿同质化建设。民宿的核心是农村的文化、环境、风情。恩施民宿应该着眼于恩施州丰富的土苗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景、乡愁乡情来打造特色民宿,不能仅仅把民宿做成提供食宿的地方,而是要打造一个有意思的土苗生活体验场域,这样才能提升民宿文化附加值。
(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推广“合伙人”模式,让优秀人才以管理经验、技术入股,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民宿的运营中来。大力推进员工本地化,逐步建立成熟的培养计划和薪酬体系。旅游部门可制定民宿经营者培训计划,分批培训民宿从业者,通过培训提高经营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应加大对返乡创业青年、返乡优秀大学生的培训力度,不仅为恩施民宿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保障,也为乡村民宿的发展提供全新理念和全新血液。
(六)加强互联网营销传播。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民宿品牌营销,加大我州旅游APP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我州民宿网络平台,不仅为游客提供网络交易方便,而且为游客提供住宿、出行、餐饮、娱乐、购物、文化衍生产品一揽子解决方案,进一步拉长休闲民宿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