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代表:州政协委员,民建恩施州直二支部主委、恩施巴韵寨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启玉)
民建恩施州委
近几年,在国家“双创”大环境下,我州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到家乡自主创业。据州工商局统计数据:自2018年1月至10月底,全州共注册成立23721家个体工商经营户和11814家大中小型企业,其中返乡人员注册成立创业实体成为全州工商注册登记的主力军。
一、返乡创业者创业面临的“短板”
返乡创业人员多为中青年群体,经过在外多年的打拼磨练,积累了一定资金,掌握了一些专业技能,创业有着较为清晰的思路和规划。但他们也存在一些短板,需要在创业过程补齐,才有望达到成功的彼岸:
一是资金受限。返乡创业人员创办的市场主体普遍存在规模小、结构单一,大多以二、三产业为主,投资额为10—50万元的居多。目前,80%回乡创业人员的创业启动资金,主要依靠自己在外务工的积累和亲朋好友帮扶,资金短缺是返乡创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有的投资项目,虽然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都不错,但由于缺乏资金,银行贷款门槛高、条件多、手续繁,难以及时解决融资之渴。返乡创业,困难重重,创业之梦难圆。
二是目标盲目。返乡创业者不少只有初、高中学历,掌握的多是实用生产技术,没有受过专门创业技能培训,创业目标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懂得如何进行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企业管理经验更是缺乏。创业初期,往往雄心勃勃,凭着一腔热血和做生意赚钱的渴望开始创业,由于定位不准,投资盲目,成功率并不高。据州工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月至10月底,全州注销个体户8569家,注销各类大中小型企业2477家。
三是环境生疏。返乡创业人员由于常年在外务工,已基本脱离了本地的生活环境,回乡创业后发现对本地的人际社交、创业的政商环境和政策均不了解。调研走访的20名返乡创业人员,均未享受到小额担保贷款促创业政策,也不了解一次性创业补贴、岗位补贴等方面的规定,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些优惠政策。
二、返乡创业面临的外部难题
(一)部门政务服务和创业者需求尚有一定差距。一是办理行政许可难的问题仍然制约创业发展。表现为重审批轻监管、重管理轻服务、重收费轻教育,办事难、办事慢、“弹簧门”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返乡人员创业办理行政许可时,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财力和精力,有的甚至长达半年以上都不能取得许可;取得行政许可代价“昂贵”,因部分行政许可需由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后才能取得,而中介机构属营利性单位,评估费收取较高,造成一些创业者花费几千甚至上万元的经费才能取得评估资料,创业者因此叫苦不迭,影响了返乡创业者的创业热情。二是创业场地得不到较好解决。用地难、无场地始终是制约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发展的瓶颈。返乡人员创业要发展壮大,就要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工人,然而没有合适的创业场地,企业规模无法扩大。而另一方面,现有的资金实力和企业规模又达不到入驻工业园的要求和标准,创业发展举步维艰。三是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对接难。目前,州、市两级部门出台了很多鼓励回乡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但要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却没有一套便利、快捷的程序,返乡创业人员在申请享受和办理落实上较难。
(二)融资渠道不畅使创业资金紧缺问题难解决。根据对返乡创业人员的调查,返乡创业者的初期投资大多依靠外出务工积累的资金,资金量额度不大,加上缺乏对市场的科学考察和分析,创业时缺乏通盘考虑,一次性投入到项目中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缺乏后续资金投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而受到金融体制、企业规模、信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返乡创业者想要获得银行贷款十分困难,只有靠高息民间借贷输入维持企业生产和再生产的,成本高、负担重、风险大,有时因资金短缺,不得不破产倒闭。
(三)创业培训乏力使返乡创业者综合素质提高难。返乡创业人员虽然在外出务工时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欠缺工商、税务、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市场分析能力、组织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缺乏科学管理和创新营销的知识和手段,难于适应市场、驾驭市场,创业之路走得太过艰难。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但返乡创业人员知晓的少,参加的人不多,参加培训的时间不长,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适用性差。
(四)缺乏对创业的跟踪服务。从调研的情况看,返乡创业者在开始创业后,相关组织对返乡创业者的创业工作关心不够,服务工作没有跟上,主要体现为政策宣传不到位、帮助企业克服发展困难没有实质性的措施等。
三、对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创业基础平台,为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建议参考温州模式,建立返乡创业园区、小企业孵化基地,完善各类种植、养殖业基地以及商品流通等公共设施建设,使之成为返乡创业者创业、兴业的集聚地。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共享创业平台。如今已经步入共享经济时代,创业和市场需求信息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常年在外务工返乡创业的人员,一段时期内,存在着社会人际关系脱节、创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此,建议打通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利用互联网,实现创业、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建立大数据应用平台和共享创业平台。将有创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人员和项目,进行无缝对接,实现市场、就业、资金、人才、创业人员诚信信息等方面的共享,扶持返乡人员创业发展。
(三)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与效益。一是建立健全创业就业登记网络。要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返乡创业的动态台帐,且部门之间实现相关信息互联共享;开展对返乡创业就业情况的长期跟踪监测,了解其所需所想,开展经常性的返乡创业项目的跟踪调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二是改进服务方式与手段。对有资金积累、市场信息、管理经验、创业需求的返乡创业者开展有的放矢的联系与服务,建立便捷的服务程序,为他们创业提供便捷服务,坚定返乡创业者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电视、报纸、公共信息、电子平台、手机信息等方式,大力宣传返乡创业政策,介绍发布创业信息,便于返乡创业者对创业政策的了解,帮助他们及时准确理解掌握政策,用上、用足、用活相关政策。
(四)延伸创业培训,提升返乡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创业共享平台,实时掌握创业和市场信息,实时优化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创业主体的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创业培训。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建设模拟实验室,开设创业辅导课程,实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增强创业培训的有效性,推动提升创业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