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后续帮扶与治理

2019-01-20 16:23  

(发言代表:州政协委员、宣恩县政协副主席  陶  华)

州政协驻宣恩县联络组

如何让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群众真正实现“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全州各地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面临不少困难。在这里,结合宣恩实践,就集中安置的后续帮扶与治理,谈些想法与建议。敬请与会委员和领导批评指正。

一、宣恩实践

(一)锁定目标,明晰思路,精心规划,建好家园

宣恩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7897户92257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进一步提高集中安置比例”。县委县政府围绕脱贫摘帽目标,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相结合,选定集中安置为主模式,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9662户33945人。坚持“五靠近”和“经济适用、简洁大方、确保基本、预留空间”“坚守红线”的原则和要求规划布局选址,建设集中安置点69个,确保“搬得出”。其中:依托县城和集镇建安置点19个,安置5533户19554人;依托中心村建新农村安置点35个,安置2288户7819人;依托景区建安置点7个,安置415户1416人;依托工业园区,建安置点4个,安置706户2389人;依托福利院,建设安置点4个,安置346户463人。69个安置点水电路网全覆盖,垃圾废物收运设施全覆盖。

(二)以人为本,建好机制,精细服务,稳住人心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既要帮助搬迁群众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帮扶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角色,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共同意识的培养,化解他们因为环境改变面临的不熟、不懂、不会、不能的困惑,防止产生不适、不满、不安、不信、不稳的动迁创伤,确保“稳得住”。宣恩探索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确定了一个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就业空间、卫生室、文体广场、便民超市、微菜园的“1+6”建设模式。选派公务员、村干部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组建社区管理服务队伍,强化社区便民服务。打破户籍和村际限制,实行全程代办服务,让搬迁群众少跑路。服务中心开办“四点半学堂”,让安置点适龄儿童放学后,作业、游戏、课外阅读、情感交流,有专属场地,专属设施,有专人看护,专人引导。69个安置点已配套“四点半学堂”40个,服务贫困儿童2788人,服务贫困留守儿童1346人。孩子安全成长,家长安心做事。一户一块“微菜园”,饱了口福,勤了五体,留住了乡愁,既是菜园也是乐园。

(三)政策扶持,做强产业,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围绕建成一个安置点,配套1-2个产业项目,搬迁一户落实一个就业岗位的目标,创建就业创业空间。让搬迁群众有事可做,持续增收,确保“能致富”。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安置点一楼架空层招商,引进电子元件、制鞋等开设扶贫“微工厂”,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目前30个安置点已建成“扶贫微工厂”45个,贫困户就业近800人。依托安置点配套标准厂房,吸引制衣、农产品加工、商贸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一并解决搬迁户就业。高罗周家堡安置点湖展旭服装有限公司、珠山镇甘溪安置点华誉越豪公司、沙道沟松坪安置点的新坤电子等企业已陆续建成开工,可提供就业岗位3800余个。同时,设置社区的保洁、安保、楼栋长等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近300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治理的组织架构和路径有待进一步明确

易迁安置是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是一项人口分布、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重新调整与完善的系统工程。涉及住房、就业、文化传承、物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宣恩易迁涉及跨村安置点60个9300户31437人,其中:200人以上安置点的24个,500人以上的安置点10个,1000人以上的安置点3个,2000人以上的安置点3个,5000人以上的安置点1个。易迁点的地理嵌入、人口规模、人员结构、运行特点、治理需求,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居民自治、权利调整等领域和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治理的组织架构、实现路径等亟需制度规范引领。

(二)管理经费保障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

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使用,没规定可用于缴纳维修基金,也没有政策规定可以向搬迁户收取维修基金,安置点后续的日常运行维护暂无资金保障政策。安置点小区物业管理,现无明确的收费政策或政府补助政策。

(三)后续扶持政策优惠有待进一步明确

易地扶贫搬迁最终目的是实现稳定脱贫,搬迁后落实产业和就业等后续帮扶措施至关重要。对入驻安置点的企业在用工、用房、税收、租金、水电气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尚不明了。

(四)搬迁户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政策宣传,思想教育,观念引导,绝大部分贫困群众,感党恩,自发奋。但毋庸讳言,少数个别群众仍存在“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增收脱贫的自觉性、自尊心缺乏;有的寄希望于各种救济、救助政策管终身;有的比较懒散,不喜欢的事不做,收入不达预期的厂不进;对搬迁户的政策宣传、扶贫扶智扶志结合、提升其内生动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相关建议

(一)加快安置点社区治理规范化建设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单元,其主体资格、组织架构、治理路径等,需要顶层设计规范引领。需要立法解决的,及时提出立法建议。在没有立法之前,上级相关部门及时制定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管理具体指导意见,并推行试点,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在全州推广。让安置点后期帮扶和治理少折腾、快规范。

(二)加大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资金投入

建议省、州对集中安置点的后续帮扶出台专门政策予以支持,相关部门项目资金予以倾斜,省级、州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支持集中安置点的后续帮扶及日常运行管理。

(三)加大搬迁户拆旧复垦推动力度

建议州向省争取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县市分成比例,并在指标交易时优先安排恩施州各县市;加大向上级争取增减挂钩指标跨省交易政策力度,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让恩施州实现指标交易效益最大化;建议州政府加大对拆旧复垦工作的指导,出台拆旧复垦与传统村落、特色村寨、文物保护有机衔接等内容的指导意见。

(四)加快推进户籍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完成“三资清理”“三资量化”、确权颁证推进股份合作制,盘活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权。推行居住证制度,赋权增利,以居住证为载体进行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让搬迁农民摆脱身份和土地束缚,在城乡和区域间流动。免得“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挂几头。让搬迁户搬得放心,住得安心。

(五)制定中央扶贫扶志意见落实措施

编制“保姆式”帮扶、“养懒汉”政策负面清单,制定不良行为人员资格取消的办法。正面宣传教育与对不良行为的惩戒相结合,强化贫困户的主体意识,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为荣的价值观、荣辱观,激发“我要脱贫”内在动力。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