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政协专题调研组成员、州文明办主任 周亚平
大家可能看过中央电视台《榜样》节目。这个节目讲述了11个普通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着关于信念、奉献、坚守、责任、作为和担当,于平凡中唱出了动人的歌谣。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我们恩施并不少见。下面,给大家分享三个身边的故事。
第一个是一个村支书改变一个村的故事。为了不让悬崖沟壑挡住乡亲们的梦想,他带领父老乡亲绝壁凿路,将天堑变通途,搬走了挡在村民面前的“封闭之山”;为了让贫困村变成富裕村,他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兴企建村,改变了村民“吃着洋芋果、烤着疙瘩火”的贫困生活,搬走了压在村民头上的“贫困之山”;为了让贫困村变成文明新村,他组织实施“七个一”入户工程(一幅主席像、一张八仙桌、一组老照片、一条家训、一个小故事、一份村规民约、一副对联),激活了村民的文明“细胞”,搬走了积在村民心中的“愚昧之山”。他就是让闭塞山村走上康庄大道的“愚公支书”王光国。2017年,店子坪村人均年收入达到8049元,比2010年翻了4倍,不仅扔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为全国文明村、湖北省当代红色教育基地和精准脱贫示范基地。如今的店子坪,村庄秀美、村容整洁,村民安居乐业,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第二个是一个残障青年带动一方人的故事。在巴东县野三关镇的一个临街店面里,人来人往。店主是一位29岁的青年,他的双袖管空空,大冬天也光着双脚,无论见到谁,他都是一脸的阳光。命运对他是残酷的:先天无臂,年幼丧父,家境贫寒,曾经,吃饭、穿衣、站起来、上厕所对他来说都像登天一样难。命运对他又是“眷顾”的:如今,他能够以脚代手,游刃有余地切菜做饭、穿针引线、写字上网、割草劈柴……。他不仅自食其力,还自强不息。2014年他用双脚开了网店,帮助乡亲们把大山里的“山货”腊肉、土豆、包谷酒等卖到全国各地,2018年他的网店销售额过百万元,纯利润6万元。不仅如此,他还成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2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在今日头条,他有15万粉丝。他,就是2017感动恩施年度人物陈兹方。他说,虽然先天无臂,但我脚下有路;上帝没有给我一双手,但是为我开了一扇窗;没有翅膀,一样可以飞翔;能够赢得乡亲们的尊重和认可,这就是幸福的生活。在他的带动下,邻里友爱、守望互助,和睦民风蔚然兴起。
第三个是一次评选活动影响一个人的故事。建始县高坪镇石门村村民蔡金玉,13年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抚养儿子,一个人撑起三口之家的重担。但是这个爱家爱亲的女人,却由于家庭的特殊情况和性格原因,和乡邻们老死不相往来,成了不好打交道的人,村里的会她不参加,村里的事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帮扶干部的劝导下,她逐渐走出家门,参加村里的乡风文明宣传会,和村民们多接触、常沟通,慢慢变得阳光。2017年,在全镇乡风文明先进典型评选中,她当选“最美高坪人”。没想到,这个荣誉给了她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她变了,村里修游步道她主动让地,不要青苗费补偿;游步道修好后,她主动清扫维护,当起了义务保洁员,成了热心公益的人。她说,因为生活的压力,过去没笑过,被评为“最美高坪人”,是对她最好的认可。她像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获得的荣誉。相亲相爱、勤俭持家、热心公益的家风在她家日益浓厚。
店子坪村在王光国的带领下,在各方支持下,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实现了全村脱贫致富的华丽转身。不向命运屈服的陈兹方,用双脚“点”开致富路,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可谓脱贫致富的“好标杆”。为生活所累的蔡金玉,因为一次评选,成为了文明的榜样,不仅走出了阴影,还唤醒了她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三个故事启示我们,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就是一盏明灯。千万面旗帜、千万盏明灯汇聚起来,就成为了乡风文明的主流。乡村振兴离不开道德风尚的引领,乡风文明需要道德榜样来推动。道德榜样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他就在我们身边,有血有肉、可亲可近、可信可学。
道德榜样各方关注,社会影响大,群众期望值高,要选准选好,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经得起检验,真正发挥航标灯的作用。
一、打造榜样品牌,为乡风文明树立标杆。乡风文明需要培育,榜样选树需要载体。要广泛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活动,以文明村镇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为载体,组织 “最美”系列、好婆媳、好儿女、好邻里、好心人等评比活动,擦亮 “感动恩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品牌,打造最美鹤峰、出彩宣恩、大美利川、最美咸丰、建始好人、硒都榜样、来凤楷模、最美巴东等一县一品,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好势头。加大中国好人、荆楚楷模、道德模范的推介力度,让更多的恩施榜样走出恩施、走向全国。坚持群众主体,让群众评、群众选、群众学、群众当,在群众身边树典型、立标杆,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新风,让评选活动成为先进典型的宣讲会、文明标兵的竞选会。只有人人参与,户户行动,选出的典型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可度。比如鹤峰连续6年开展“最美系列”评选,从村级海选、乡镇竞选到县级评选,调动了最广泛群众的参与。如今,凡是乡风文明抓得好的地方,农村扯皮拉筋的少了,违规整酒的没了,不少累积已久的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二、建立激励机制,为乡风文明提供保障。乡风文明需要投入,榜样需要关爱。乡风文明是要花钱的,有人认为这个钱花了看不见摸不着,没什么政绩。其实,这个钱花了比建一栋楼、修一条路、搞一个项目影响还要深远。利川开展“乡风文明我添彩”评选活动,村一级奖励一条毛巾或者一块香皂,乡一级奖励一个炊壶,市一级奖励一个电饭煲。奖品虽小,却温暖人心。一条小小的毛巾、一块荣誉牌,就抓住了村民爱脸面的心理,让村民产生强烈的获得感和荣誉感,花很少的钱改变人的思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应大力褒扬善行义举,各级党委、政府从制度层面对榜样的激励进行顶层设计,给予崇高的政治嘉奖、精神荣誉和一定的物质奖励,落实先进典型关爱帮扶政策,出台创业、医疗、教育等优惠政策,向全社会清晰地传递“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
三、营造崇尚氛围,推动乡风文明成风化人。榜样是用来学的。要注重结果运用,利用红黑榜,设立“光荣榜”和“曝光台”,对先进典型给予褒扬,对反面现象进行曝光,让群众热议评判,榜上亮德,台上曝丑,共育文明乡风。发挥新闻媒体的主导作用,运用公益广告、道德讲堂、百姓宣讲、屋场会、民俗活动等形式,创作文艺作品、图书、广播影视作品等,让身边榜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使榜样更加鲜活,更有温度,用身边人来感化人,以身边事来鼓励人,形成“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的浓厚氛围。宣传榜样要把握分寸,一个典型哪点做得好我们就宣传哪点,哪点做得到我们就学哪点。要发挥村支两委和乡风文明理事会的作用,对不文明、不道德的人和事,特别是当前贫困户中“等、靠、要”现象、村民争当贫困户的现象,村民中不友善、不诚信、无孝道、低俗恶搞、不良人情风等开展道德评议和帮教转化,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久久为功,春风化雨,推动“党委政府树立榜样,人人争当榜样,个个学习榜样”成为风气,成为时尚,乡风文明终将焕然一新。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同理,我们也要走出一条榜样引领的乡风文明新路。如果我们身边的榜样多了,村支两委的工作做到位了,农民的情绪顺了,既可以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向好向美的积极心态,更能够激发农民参与精准脱贫、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