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巴东县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开展古茶园保护公益诉讼工作经《检察日报》第02版检察新闻报道。
茶园一片欢声笑语
“明前茶、贵如金,伙计们加劲采,下山前篮子露底子了,那可真掉底子呦……”
近日,巴东县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谭大琼一行来到沿渡河镇罗溪坝社区茶园坡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回访古茶园保护及后续发展情况,刚到茶园,阵阵笑语掠过耳畔,映入眼帘的是茶农采茶的忙碌身影,谭大琼一行欣喜不已。
检察官与茶农交谈了解情况
“这之前是那棵被砍去树梢的?现在长势挺好了。最近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困难吗?”
“自从立了保护牌,茶园得到了保护,有专家来给我们指导,方法学到了茶也长得好了。”
“茶是自己喝还是制茶了卖的?”
“我们这的茶才香呢,泡在水里清悠悠的,自己喝得多,也卖,可以卖个5、600一斤。”
谭大琼一行一边现场踏勘茶园的情况,一边与茶农交谈。茶园宣传牌树起来了,古茶树界桩打牢了,还有专职护林员,正在就古茶树保护对茶农进行培训。随处可见保护宣传标语,整个茶园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甚是喜人。
检察官与茶农一同采摘茶叶
谁能相信,在两年前,这片生机盎然的古茶园遭受了严重破坏。
罗溪坝易家茶园是明清时期古茶园,是迄今发现的三峡库区唯一原生态古茶园,占地面积50余亩,共有古茶树299株。2019年1月5日,巴东县检察院在收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时了解到,“有不法分子意图偷盗出售罗溪坝老茶树,希望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方式介入保护”。经检察官现场查看,该古茶园古茶树未被挂牌保护,存在随意砍伐、过度采摘、不当管护、偷盗出售等问题,严重破坏了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
对此,该院以公开宣告方式向巴东县林业局、巴东县农业农村局、巴东县沿渡河镇人民政府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相关职责。三单位及时反应,申请对古茶树统一建档挂牌,划定古茶园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雇请专业人员进行管护;县农业局还委托华中农业大学制定《巴东县生态茶园示范园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邀请国际硒茶大师杨胜伟现场指导,传授“古法制古茶”加工工艺,得到了代表委员和当地村民的一致肯定。
开展公益诉讼前后对比图
如今保护牌、界桩醒目,管护井然有序,古茶树生机勃勃,带动系列产业发展良好,促进大批村民脱贫致富,高质量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今年,沿渡河镇罗溪坝社区还成功荣获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
“我们不但要有钉钉子精神把事情做完做好,还要回一脚,以求极致的态度使其持久完美。”说到公益诉讼工作,谭大琼语气特别坚定。该案从2019年1月7日立案,到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相关单位落实整改并回复,再到办案检察官“五探”古茶园,开展落实情况跟进“回头看”,无不饱含这位资深检察官对家乡、对工作、对事业的赤忱。
“小案”蕴含大公益。办案过程中,该院坚持“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监督理念,积极探求公益保护最大公约数。办案检察官注重公益诉讼个案剖析和类案研究,研判办案风险点,针对办案中暴露出的辖区内古茶树底数不清、保护不力、开发不足等问题,主动向县委汇报,积极与县政府沟通,推动在县域范围内开展古茶树资源普查,摸清古茶树底数,加大保护开发利用力度。
村民张家三代人采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督促林业部门制定《巴东县古茶树保护方案》,对全县古茶树资源进行普查,挂牌保护古茶树1299株;财政部门每年预算安排专项保护经费100余万元;农业部门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研究所制定《巴东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设立古茶树资源保护区,着力开展本地特色优良茶树品种的筛选和繁育工作,依托古茶树资源建立“政府扶持、市场主导、茶农参与”的开发机制,打造“古茶+育种+加工+旅游”特色茶产业发展模式。茶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目前,巴东县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茶叶良种繁育基地,连续三年荣膺“中国茶业百强县”。
来源:巴东县检察院 通讯员:陶玲
责任编辑:邓正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