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咩咩......叮铃铃......”蓝天下,树丛中,传来一阵阵悦耳的羊铃声,为脚踏巴东、建始、鹤峰三县交界的巴东县金果坪乡连天村增添了一丝悠然野趣,随着叮铃声越来越近,放羊人的身影也渐渐清晰,一位穿着迷彩服、中等个子的汉子熟练地赶着羊群迎面而来,他就是因地灾搬迁到小长冲集中安置点的覃士润。
今年56岁的覃士润原先居住在连天村5组,2016年和2017年两场特大洪涝灾害后,他居住的地方经地质专家鉴定为地质灾害区。为落实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彻底摆脱地灾危害,2018年冬,他们一家三口搬迁到小长冲集中安置点,住进了宽敞的安置房。
“原先居住在地质灾害区,天天担惊受怕,不敢发展,现在搬到安置点,我们一家人要拧成一股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一心一意谋发展。”搬进新家,他就把一家人召集在一起,开了一个家庭会。
“未搬迁前,我们就在养羊,但只是小打小敲,现在我们要大张旗鼓地把养羊这个产业搞起来。”妻子陈宗银接过丈夫的话说。
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覃士润凭借着一股肯吃苦的劲,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把原先的四间楼式羊圈整修一新,就一心一意当起“羊倌”来,为提高品质,他把原先喂了几年的本地母羊淘汰掉,换上抗病能力强、繁殖快的波尔母羊,高价从外地购回良种种羊,为实现生态放牧,他把原居住地的山林用竹子和钢丝网围起来;为迅速掌握养羊的技术和诀窍,他虚心向当地的养羊户学习,拜他们为师,积极参加乡人社中心和村委会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自费到周边养羊户取经,很快由一个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治病、防疫样样精通。
自打当上羊倌后,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喂养,白天频繁地选择草场,让羊吃的饱饱的,晚上就在羊圈旁看护,一刻也不敢放松。看着自己亲手养的小山羊一天天慢慢长大,覃士润喜在心头。
在覃士润的精心饲养下,养出来的羊膘肥肉嫩。每到冬天需要进补的时候,周边乡镇的食客都会慕名前来购买。他算了一笔账,每头羊要养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出栏,大概可以卖到2000多元。一年下来,扣除购买羊崽和维修搭建羊圈等成本,有2万元左右的纯收入。
从易地搬迁户到现在的养羊大户,覃士润成功完成了人生的“逆袭”,妻子今年得到了一份养护村级公路的公益性岗位,养护全村14公里水泥路,有近2万元的的收入,儿子也在外谋得一份好职业,有固定的收入,他这个羊倌每年要出售20多只肥羊,少说也有2万多元的收入,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人也活得蛮精神。
“扶贫政策再好,自己躺倒不干还是脱不了贫,进不了 小康,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说起如今的生活,覃士润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牛年牛气冲天,谈及未来发展,覃士润说,将继续好好研究养羊技术,努力提高养羊效益,把自家的养羊事业做得再红火些,奔向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来源:云上恩施 巴东通联记者 廖薇子 陈祥楚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