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贫困村】记者感言 周嘉利

2018-03-29 15:37  

记者日志:北大毕业生李寻球的扶贫梦

记者 周嘉利

“快点,今天我们还有3户贫困户没走访”尖刀班班长李寻球说。

我们一行人跟随白杨坪镇洞下槽村尖刀班班长李寻球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脚下踩着泥泞的土地,天空飘着小雨,迎面打在我们的脸上,我们的话语声就这样飘荡在大山中。

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在洞下槽村不仅有尖刀班还有一支青年军,这支青年军就是尖刀班预备队,是由洞下槽村尖刀班成员李寻球组建的,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90后,不同的是,他家乡在重庆,从北大毕业后就来到了恩施,并号召当地洞下槽村40余名本地的大学生组建了尖刀班预备队。

李寻球告诉我,他来到恩施两年了,每天要走访10甚至更多,时间紧,任务重,有一次,村里大学生,自愿要加入尖刀班工作,李寻球,一听便想到了,在村里能不能组织一支扶贫预备队,将村里有意愿、有能力的大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加入扶贫大军中,为脱贫工作加力。

谋而后动,动必有果,以李寻球为队长的尖刀班预备队,就这样成立了。

李寻球告诉我说:“来了这里,真觉得这里人杰地灵,村里3000多人,有40个大学生,村民民风淳朴,百姓热情,勤劳这不是人杰嘛!景色优美,自然条件适合种植茶叶等一些经济作物,还有很多旅游资源,地灵也有了!我相信,只要我们一同努力,洞下槽村肯定会被称为大家眼中人杰地灵的地方!”

山路十八弯,一路走着,尖刀班成员和预备队成员的交谈使原本宁静的大山渐渐热闹起来。

“在家吗?我是寻球!来看你们了!”

我们来到了贫困户谭家珍家,谭家珍奶奶今年92岁了,脸上皱纹紧成一褶,含糊的说着话,门外的我并没有听懂,但李寻球一直听着话点头,随后招呼我们进屋。

屋内刚好容下五个尖刀班预备队成员和2个尖刀班成员以及我,我们围着火堆坐成圈,火光照着奶奶的脸上,我们就这样聊着。

“你家最近情况如何?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啊。家里子女都还在外面务工吗?过年过的好吗?”李寻球问着

奶奶点着头,偶尔嘴里含糊着说着

李寻球握着奶奶的手,时而点头 ,时而笑着。

在火盆边上,我们谈着笑着,随着,室内的温度逐渐升温,李寻球对奶奶更了解了,而我却疑惑了。

我问寻球,“奶奶声音这么小,说话含糊,你真的全都挺懂了吗?我可是一句没懂啊”

李寻球说“听懂了啊,多来几次,有时候交流不仅仅只是言语,更多真的是要用心,我一直记得一句话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后来,我得知,李寻球,几乎每天都要来走访年长的贫困户家里,日子久了,用心多了,渐渐能懂了。

从白天走到黑夜,从山下走到山上。

夜晚月亮大山做伴。

深夜中李寻球,还在打着电话安排明天的事情。

我问他“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你又不是本地人,还是北大毕业生,你有能力有机会去外面见识更多啊为什么,这些年一直在这里”

夜光照在李寻球憨笑的脸上,他说“上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一句话,青年人要在世界上做些事情,这些事情一定不是极致的利己主义,一定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能帮助到人的,什么是成功?每个人定义不同吧。我的梦想,就是帮助这里的人,能帮助他们有能力追逐自己梦想的,我的这样的梦想不就更酷了嘛!”

在谈到下一步如何发展村里建设,李寻球说:“洞下槽村其实是有资源优势的,关键是缺能人青年人去发展,我想把村里基础设施都建设好,电商平台、产业平台等搭建好,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回来创业,让洞下槽村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让村里有人气,有活力!让村里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脱贫梦、就业梦、中国梦!”

记者感言:扶贫路上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像李寻球这样的90后,只是扶贫大军中的一个缩影。一天的走访结束了,李寻球最后的回答,也给了我一个问题,其实扶贫路上,我们也是不停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解答问题,不管是自身工作、生活,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回避问题,而是一个个解决,这90后的这一代,我们这一代,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去回答时代所带来的问题,我们有能力有信心给扶贫工作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