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6 恩施电视台-白杨坪洞下槽村
一开始,我得知能参加台里“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家、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时,真是即激动又紧张。作为新媒体的新成员,第一次下乡,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须臾的懈怠。所以拿到洞下槽的基本资料后,反复阅读做笔记,为下乡做好前期准备。
终于迎来2月26,我随着“春到贫困村”融媒体采访第二小组来到洞下槽村,一下车就看到,冬春之交的翠微大地,一派春耕忙碌景象。乡村田野,如画的村庄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路畅、水清、房靓、村洁,农民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到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干部群众鱼水情深的动人场面。
紧接着,我们记者队与村里干部和尖刀班开会,了解洞下槽村的基本情况,为后续拍摄做好准备工作。我们根据得到的资料,进行逐一分析,开选题会确定选题,选题主要从尖刀班的工作、大学生预备队、能人返乡带动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表现洞下槽村近几年的变化。
午饭后,我们随着严秘书、高镇长来到能人代表李焱家中,了解到他作为一个高材生辞掉高薪职业毅然回到家乡发展农贡硒生态农业,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带领着全村脱贫致富。
“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家、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的第一天结束了。我的感受是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去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需,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还要像鱼一样融入水中去品味水的甘甜苦涩,而不是如蜻蜓一般浮在水面点水而过,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地融入,才能和村民成为“一家人”,打通群众心中的“最后一公里”。
(侯雨)
2018.02.27 恩施电视台-白杨坪洞下槽村
今早一起来,就听到淅淅沥沥的声响,原来外面下起了小雨。
山乡里的小路多为泥土,崎岖不平,下雨后湿泞泞的,混着泥土的芳香,倒是别有一番风味,隐隐约约透着春天的味道。
我们跟着尖刀班成员们走村入户摸底调查,看望留守老人,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还跟着大学生预备队队员们一道看望慰问了贫困户,辅导了学龄儿童功课。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是多数农村老人的真实生活。
一曲《常回家看看》强烈地拨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弦,让许多年迈的老人潸然泪下。
或许每天例行的下乡入户,看望慰问,能让老人感到一丝丝的温暖。
性格坚忍,却又脆弱无比,不善言辞,自卑胆怯。它们好像成了留守儿童的代名词。
每当记者询问村里孩童时,他们总是微笑却不曾说出只言片语。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他们也总是显得有些迷茫和困惑。
或许大学生预备队的结对帮扶,耐心辅导,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陪伴的力量。
晚上,我们还做一个4G连线,内容是尖刀班成员劝一个女孩留在家乡跟着能人学技术。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4G连线,能够切身体会到直播人员的专业素养,由于现场不确定因素太多,熊羲、陈兴璐和尖刀班成员反复预演商榷流程,在开始前几分钟都在不断地调整,大家变得有些焦虑,我在一旁也看的心惊肉跳。
但是,直播正式开始后,每个人都表现的很自然,就像是准备了好久一样,完全没有镜头外的慌张。作为一个初下乡,新媒体的初学者,我直观感受到了自己与前辈们的差距,也学到了一些经验和技能。
(侯雨)
2018.02.28 恩施电视台-白杨坪洞下槽村
今天是恩施州电视台“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家、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第二采访组来到恩施市洞下槽村的第三天。
8点半,我们跟着尖刀班班长,开始新的一天采访。我们去的是洞下槽村的老村组,老村组是该村基础设施和产业都还比较薄弱的村党支部。通过采访了解到老村组这几年的变化和发展绿色大米的进展。
回来路上,我们听到尖刀班成员说,就算我们每天忙到深夜,有些老百姓总对他们工作存疑。从他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焦虑感,心中不是滋味。
我们这几天随着他们走村入户,能感受到他们的用心。其实,他们不是不努力,不是不关心群众,群众也不是不相信他们,而是不敢去向往,心中总有顾虑。
但后来,他告诉我们,大学生预备队是个很好的纽带,连接着老百姓和尖刀班,大学生的感同身受比他们说的有说服力,让百姓愿意相信并支持他们。
下午,我们有进行了一次微直播,是主播和洞下槽村尖刀班、大学生预备队以及周边村民一起,到桂花组贫困户朱明迟家义务栽种银杏树,现场还有专业的技术员为我们讲解银杏树的科学种植以及培育方法,这次的参与,我又再一次学习到直播的知识。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却忘记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要知道,如今的、未来的洞下槽村是无数人竭尽全力才造就出的模样。
(侯雨)
2018.03.01 恩施电视台-白杨坪洞下槽村
今天是恩施州电视台“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家、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第二采访组来到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的第四天。
今早,细雨朦胧,我们跟着尖刀班黄书记来到洞下槽村时,村寨四周的茶园上空弥漫着一层淡淡的云雾,绿色的茶树在雨雾中显得鲜嫩欲滴。
我们刚下车,就看到今天要采访的对象-李焱,通过采访了解到他作为高校毕业生曾经在成都一汽大众做工艺工程师,但当他看到家乡的茶叶品质好却以低廉的价格卖出,心有不甘,于是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之后,他从线上线下销售茶叶,将茶叶品牌化,同时养殖茶园鸡,将两者结合打造有机农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带领村民致富。
下午我们又进行了一次直播,是恩施市洞下槽村灯戏表演队演绎的《洞宾点丹》,灯戏源于四川灯戏,音节奏明快,道白多方言土语,生动形象。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的热情不减。
通过这几天的入户下乡,我明白了只有住农家房,吃农家饭,与农民促膝谈心,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感受当代新农村、新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只有心与心贴在一起,才能真正进入农民的世界,也才能将他们的实际状况展现在观众面前。
(侯雨)
2018.03.02恩施电视台-白杨坪洞下槽村
今天是恩施州电视台“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家、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第二采访组来到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的第五天,这是我们驻村的最后一天。
虽然近几天都下着下小雨,但阴沉沉的天气依旧挡不住我们的步伐。早早跟着尖刀班成员去补采访,每到我们采访到贫困户时,总会深深感觉到生活的不易,也更深刻的理解到开展此次活动的必要性。
突然明白,柴静说的,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所以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而是韧性。
不知不觉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车子启动返城了,坐在车上,我感到浑身疲惫,立马就睡着了。我才下乡五天,却真正感知到扶贫工作的不易,与那些常年累月战斗在扶贫一线上的同事相比,我做的很少,连他们的万分之一都赶不到。
回到后住处洗了个澡,躺在床上想着这段时间走访的贫困户,心中泛起无限的感慨:山里人贫困,那种贫困的状况绝非你坐在办公室里能够想象,不亲临现场你怎能感觉到山里人那种淳朴、厚道,那种淳朴会让在商场、职场激烈竞争中的越来越世故的城里人汗颜。
感激能参与这次采访活动,真的收获了很多,期待下一次的出发!
(侯雨)
“春到贫困村”大型融媒体采访第二组心得体会
侯雨
一开始,我得知能参加台里“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家、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时,真是即激动又紧张。作为新媒体的新成员,第一次下乡,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须臾的懈怠。所以拿到洞下槽的基本资料后,反复阅读做笔记,为下乡做好前期准备。
2月26日,我随着“春到贫困村”融媒体采访第二小组来到洞下槽村,一下车就看到,冬春之交的翠微大地,一派春耕忙碌景象。乡村田野,如画的村庄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路畅、水清、房靓、村洁,农民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到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干部群众鱼水情深的动人场面。
五天时间里,我们记者队与村里干部和尖刀班掌灯夜谈,了解洞下槽村的基本情况,与老百姓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希望用最好的方式,反映出他们的辛苦,和当下的难题。
“尖刀班”的走村入户、大学生预备队、能人返乡带动产业发展,一个个选题跃然纸上,展现出洞下槽村近几年的变化。
在“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家、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的第一天结束了。我的感受是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去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需,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还要像鱼一样融入水中去品味水的甘甜苦涩,而不是如蜻蜓一般浮在水面点水而过,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地融入,才能和村民成为“一家人”,打通群众心中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