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中汲取正能量
前段时间,恩施电视台“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家、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启动,我和几位同事奔赴鹤峰县走马镇九岭村,感悟基层的变化,丰富的所见所闻,催生丰沛的所思所感,一个星期时间,我们和尖刀班、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尖刀班工作的艰辛和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采写了接地气、冒热气,充满泥土味的新闻报道,这一行,我们收获满满。
走马镇九岭村尖刀班一共8人,由鹤峰县地税局4名干部职工与村支两委4人组成,老中青搭配合理,年纪最大的老戴50多岁,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年纪最小的小敏是90后,工作积极热情。采访期间,和我接触最多的是驻村第一书记田学乾,是一名退伍军人,做事雷厉风行,说话不打官腔,不讲大话,做事扎实,善于处理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村里的老百姓也非常信任他。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尖刀班的工作确实很苦、很累,大到村里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小到帮村民办证,都要尽心尽力去办。在尖刀班走访入户调查期间,为找准致贫病根,对症下药,田学乾对全村106户贫困户进行了逐一走访,三个月的时间只休息了12天,从早上到晚上、从山头到山脚,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但尖刀班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老百姓也交口称赞。我们还了解到田书记的幸福小烦恼,因为他们真正的在为老百姓谋实事、解难事,许多老百姓为了感谢他们,改善尖刀班的伙食,给他们送去自己家种的菜。但因为工作纪律,尖刀班坚持不收,有的老百姓就悄悄的把菜放在门口,虽然不值多少钱,但这些举动正体现了尖刀班和老百姓之间的深情厚谊。我想如果不是尖刀班在尽心尽力的为老百姓做实事,也不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
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扶,现在九岭村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通了水泥路,这在全州都是很少见的,去年通过在相邻的湖南找到水源,解决了全村老百姓的安全饮水问题,贫困户通过发展茶叶、烟叶、养殖业增收脱贫。但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在脱贫攻坚大战中,有抓住机遇脱贫的贫困户,也有坐等福利享受的贫困户,还有心里五味杂陈的非贫困户。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也日益凸显,这是政府决策研究的课题,也是基层开展工作的难题。田学乾也有这样的困惑,一边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一边想措施处理好这些矛盾。他认为,扶贫精准重在落实到一家一户,但除了点对点的帮助,还要有全局意识。在脱贫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制度建设等,不仅能帮助到具体的贫困户,也能让一个区域的人群都能享受到这些资源,“非贫困户”也能共享发展资源,与贫困户一起进步,享受脱贫成果。
这次采访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田书记的一首打油诗,“夜宿九岭头,风吹像牛吼,问我怎么办,扶贫不松手”,这是田学乾刚来到九岭村的感受。确实,九岭村自然条件恶虐,工作条件艰苦,虽然是阳春三月,但依然很寒冷,风吹在身上瑟瑟发抖。我们采访只有7天时间,但尖刀班在这一呆就是几年。我想在基层有许许多多田学乾这样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终年埋头苦干,多少艰辛,多少委屈,无人知晓。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辛勤付出,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也从他们身上汲取到满满的正能量。
段锐
3月6日
这几天,海拔近千米的九岭村气温骤降,为了能保证村民正常用水,3月6日上午八点半,尖刀班队员前往村里的供水源头查看情况。
这个水源地位于邻近的湖南省石门县内的黑土岩村,据我们了解,由于九岭村没有充足的水源,村民们的生活用水成为这里的一大难题,去年驻村工作队为了能让村里老百姓吃上安全的自来水,几经周折才找到这里的水源。经过20分钟的车程,下车后穿过一片树林,经过一段泥泞的小道,终于来到了尖刀班寻找到的水源所在地。从湖南引水到湖北,这就是九岭村干部群众所说的南水北调,期间,通过尖刀班大量的协调工作,这个工程才得以实施,现在,全村四个村民小组800多人的安全饮水基本得到了保障。通过与尖刀班一路同行,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付出的种种艰辛,只要为老百姓真心实意解决问题,这种付出是值得的。清澈的山泉不仅流进了群众的家里,也如同一股暖流涌进群众心里。
段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