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6日,周一,天气阴
今天是咱们恩施州电视台“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户、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第二采访组第1天。
我们上午八点半准时从电视台出发,赶往我们这次采访活动的目的地——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一路上又是高速、又是国道、又是乡村公路,在导航地图上看着很近的一条弧线,我们却是驱车开过了几座山头。
到达村委会之后,采访组一刻也没有耽搁,便迅速与洞下槽村的扶贫队、尖刀班汇合,进行第一次碰头会,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经过初步了解,洞下槽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共927户3257人。2013年底,全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82户861人,2014脱贫34户110人,2015脱贫47户168人,2016脱贫37户125人,2017建档立卡贫困户存量数164户458人(其中五保贫困户18户19人,低保贫困户86户235人,一般贫困户60户204人)。全村现已发展茶叶11000余亩,其中可采摘面积9000余亩,年产鲜茶100万斤以上,实现产值1500余万元,全村共有茶业企业1家,茶业专业合作社4家,小型茶叶加工厂3家,茶业产业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开完碰头会,我们又迅速进行了一次采访团内部的第一次选题商讨会,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出了自己感兴趣和想做的选题,最后大家再经过协商沟通确定了选题的大致方向。
选定了大致方向后,我们再次跟村里的尖刀班成员进行了沟通,希望能够了解一些背后的故事,看是否还有遗漏的未曾涉及到的方面。一直到晚上11点多,大家都还在商量讨论接下来几天的选题……
期待后续几天的深度采访。
熊羲
第二采访组
2018年2月27日,周二,天气小雨
今天是咱们恩施州电视台“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户、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第二采访组来到恩施白杨坪镇洞下槽村的第2天。
今天,我们跟着尖刀班队员和大学生预备队走访贫困户,看望留守老人。这里有山清水秀花香鸟语,这里的老人却无心欣赏这一切,他们只盼望“终日忙碌”的子女能抽空回来看看,寻思着孙子又长高了多少?是不是又换牙了?尖刀班的走访入户成了老人家难得的高兴事儿,饱经沧桑的爷爷因为大学生预备队小队员准备的一块面包落下了泪……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许陪伴,才是他们最需要的“精准帮扶”。一阵春雨过后,沿路的山坡上长满了薄薄的一层青草,你似乎能感受到它顽强的生命力,也能想象它在努力向上生长,使劲向下扎根。春到贫困村,用镜头记录真实,用脚步丈量土地,尽管山路崎岖泥泞不堪……这一切,都是最好的体验。
如果不深入基层,不坐到老乡的火炕头、不进到他们的家里,与他们同吃同行,乡亲们很难敞开心扉,说出掏心窝子的话。身近了还不够,心近了才是真,唯有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学会讲“方言”和群众语言,用心感知老乡们的喜怒哀乐,才能感受到他们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真心拥戴,对美好生活打拼的执著与力量,才能读懂他们眼中的期许。腿上有多少泥土,稿子里才能沉淀多少真情。
第二采访组
熊羲
2018年2月28日,周三,天气小雨
今天是咱们恩施州电视台“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户、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第二采访组第3天。
今天上午,我和组长分头行动,她负责去拍老村组的屋场会,而我则是负责留在村委会,做大学生扶贫预备队的群访。据预备队队长朱山介绍,他们中有些人因为大学开学早,已经有几个人跟村里说明情况后上学去了,所以今天整个预备队并没有到齐。上午九点左右,三位离村委会较远的同学到达之后,我们的采访便开始了,此次总共有9 位同学参加了这次采访。经过了解,预备队的同学们基本都还在大二,有几位还是大一,此处想给孩子们点个赞。本来是用来休息娱乐的寒假时光,孩子们却把自己的时间奉献到了村里的精准扶贫工作。
下午,是提前已经沟通商量好了的微直播,主题是消除贫困户产业空白户,全体尖刀班成员、扶贫工作队、大学生预备队以及咱们的全媒体记者团,义务帮助桂花组贫困户朱明迟种植银杏苗。这种银杏苗和咱们常见的不一样,种植它是因为它生长周期短,成熟后的叶子可以用来提取药品,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希望在扶贫对的帮助之下,朱大哥也能通过这批银杏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就像组长陈兴璐在直播采访中说的一样:自己种的不仅仅是一颗银杏树,更是种下的收获与希望。
对于我来说,能亲身参与这样的活动,也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熊羲
第二采访组
2018年3月1日,周四,天气小雨
今天是咱们恩施州电视台“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户、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第二采访组来到恩施白杨坪镇洞下槽村的第4天。
今天,约了能人返乡代表李焱做个人采访,我们在村里尖刀班成员黄书记的带领下一大清早便来到了李焱家中。李焱大学毕业后,在成都一汽大众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他却忘不了老家恩施的绿水青山,工作不到两年便毅然决定辞职,返乡创业。我也开始真正体会到“走到基层中去,走到群众中去”的真正含义:迎着问题上,朝着基层下,面对群众走,向着深处挖。
这更让我感受到一名新闻工作者“走到基层中去,走到人民中去”的重要性,只有接上地气,扎根基层,才能了解到基层,了解到基层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让我们的新闻报道更有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作为一名记者,实践告诉我,如果只是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就会离生活、离群众、离实际越来越远。作风的漂浮必然带来文风的呆板,没有基层的生动细节,缺乏群众的鲜活语言,我们的新闻作品就不可能有吸引力、感染力。走基层,更离不开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坚持群众路线和平民视角。
熊羲
第二采访组
2018年3月2日,周五,天气小雨
4天时间,一晃而过,今天已经是我们“春到贫困村”的第5天了。
虽然是最后一天,但是我们的工作仍然还没有结束,一大早我们就按照既定计划兵分三路,组长负责补大学生扶贫预备队队长朱山和另外一个同学的采访,周嘉利要去补拍一些镜头 和一些采访,而我则被组长派到了村委会和朱书记对接这两天食宿后的票务问题。
按照计划,今天我们还要准备几个以“我幸福、我奋斗”为主题的素材提供到长江云那边,为全国两会宣传造势,和侯雨迅速商定了我们要采访的对象和内容,并迅速和组长组员沟通协调,在我们返程之前,均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洞下槽村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我们参与着,我们记录着,我们见证着,还是那句话,越贴近,越了解。当我们看到尖刀班成员们每天不辞辛劳的进村入户调查摸底时,是感动;当我们看到大学生“尖刀班”预备队队员们放弃自己的寒假时间投入到村里的精准扶贫工作时,是欣慰;当我们看到贫困户们自力更生毫不气馁的样子时,是力量……
然而这一切,你都得亲自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
熊羲
第二采访组
“春到贫困村”大型融媒体采访第二组采访心得体会
熊 羲
3月1日,是我们恩施州电视台“春到贫困村——记者进农村、住农户、问农情”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第二采访组来到恩施白杨坪镇洞下槽村的第4天。
我们约了能人返乡代表李焱做个人采访。在村里尖刀班成员黄书记的带领下一大清早便来到了李焱家中。李焱大学毕业后,在成都一汽大众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他却忘不了老家恩施的绿水青山,工作不到两年便毅然决定辞职,返乡创业。采访中,听着他的故事,我也开始真正体会到“走到基层中去,走到群众中去”的真正含义:迎着问题上,朝着基层下,面对群众走,向着深处挖。
在这片热土上,我感受到一名新闻工作者“走到基层中去,走到人民中去”的重要性,只有接上地气,扎根基层,才能了解到基层,了解到基层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让我们的新闻报道更有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