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诈骗的“剧本”及“套路”
2016年10月,恩施市民蔡先生接到一个自称公检法人员的陌生电话,对方称其涉嫌洗钱犯罪,以对其进行资金审查为由进行诈骗,被骗走3万余元。今天,让我们再次对冒充公检法诈骗类型进行深度分析,希望群众不再上当受骗。
“演员的剧本”及“深深的套路”
包含“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在内的各类诈骗方式,一般都各自有专门的“剧本”,剧本随着社会变化,对行骗情境做了具体设计,针对受害者的每种反应,从台词到语气,都做了详细的设计,蕴藏着“有章可循”的套路。剧本中一般有以下三种角色。
角色一:一线“接线员”。
负责与受害人初步接洽。骗子通过非法途径,购买大量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住址,甚至银行账号等等),接线员拨打电话,称身份信息被冒用涉嫌犯罪等,提醒受害者赶紧报案,有的甚至提供所谓的公安局电话供受害者联系,骗子就是照着“剧本”上其掌握受害人个人信息进行联系并核对,根据受害人目前的活动情况,声称其涉嫌洗钱、贩毒、诈骗等非常“严重“的罪名,而当受害人听完对方能准确无误的说出自己的个人信息时,心中早已十分慌乱、不知所措。
角色二:二线人员“侦查员”。
负责加深受害人的信任度。接下来,如果受害者按照剧本设计的内容继续上钩,骗子则自称是某某公安局的侦查人员,谎称案情重大,并再次提供所谓专案组的“检察官”电话。并给受害人提供警号和职位,同时会让受害人去网上查明(这是因为骗子往往会提前找好冒充的对象);而诈骗的电话通常显示的确实是公安机关、法院、或是检察机关的电话号码,这是通过改号软件实现的。
角色三:三线人员“检查官”。
负责指导受害人进行转账操作。在这当中“检察官”警告受害者必须保密,不能跟任何人提及此事,否则将“罪加一等”。且会在电话中要求受害者出去到宾馆开个房间接受所谓的调查,并随之抛出“通缉令”加以恐吓。当受害者收到并看到贴有自己的大头照片逮捕令等恐慌之极时,适时引导受害者如果要证明自己清白的话,需要将名下全部财产交由“公检法”机关的“安全账户”审核。骗子就是利用受害者已经“相信对方是公检法人员”和“迫切想要证明自己清白”两种心态的互相作用下,在合适的机会,将“安全账户”的概念抛出,随之诱使受害人上钩。此时的受害人早已对电话里的“检察官”言听计从了,将自己的积蓄按要求转入“安全账户”内。
简单的讲,骗子冒充公检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公检法部门的威慑力,打出“通缉令”这张王牌,采用迷糊、恐吓、引导的方式,要你证明或洗清所谓“罪名”,需将自己名下所有资金转账或汇款到所谓“安全账户”圈套内。
恩施市反诈骗中心在这里温馨提醒大家:
2、接到自称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电话,不要紧张,勿轻信秘密办案而独自听人摆布,可以向家人、朋友询问,也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辖区民警核实。
3、骗子通过特殊改号软件,能模拟各类电话号码,接到此类电话一定要冷静、沉着、特别是涉及到钱款转账时,要立即停止,不要相信。
4、从网上、QQ、微信上收到通缉令均为骗子的手段,公安机关不会向个人发送通缉令。
5、公检法等部门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凡是要求您对自己的存款进行资金审查的,请一概不要相信,防止上当受骗。
来源:恩施市公安局
(责任编辑:秦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