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活在村民心中的好支书
龙潭司村支部书记谢启田,2016年10月10日,龙潭司。(记者李维君 摄)
10月30日,冷雨凄厉,载着谢启田遗体的救护车缓缓驶进村头,数百名村民闻讯赶至,送老支书最后一程。现场,鞭炮声、哭喊声响彻山谷……
谢启田,1952年出生,生前是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0月20日,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10月30日,他带着对家乡亲人的不舍与眷恋,离开人世,享年64岁。
三十多年来,谢启田坚守在造福百姓的第一线,他用行动把鲜红的党旗印在了百姓心上,用生命谱写了党的基层干部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
弥留之际,他还放不下村里的事
10月18日晚,已经连续打了3个月吊瓶的谢启田靠在沙发上,因为想念儿女,就让妻子用手机给他拍张照,传到家庭微信群。在河北开诊所的二儿子谢仁望看见父亲脸有点浮肿,觉得不对劲,便迅速联系大哥谢仁强,谢仁强连夜赶回家,在他的极力劝说下,谢启田第二天跟随儿子来到恩施州中心医院检查。
一纸苍白的诊断书,犹如晴天霹雳--肺癌!谢仁强颤抖着想要藏起化验单,却被尾随而来的父亲一把夺过。看到父亲面对诊断结果时的冷静,谢仁强的眼泪夺眶而出。
谢仁强坚持要父亲住院治疗,父亲发火了:“马上就换届了,要治也要等我站完最后一班岗。”谢仁强不答应,父亲便执意要租车回家,无奈之下,谢仁强只好妥协。
回到家,谢启田刚坐上沙发,鼻子一阵阵流血,眼看两个小时还没止住,儿子谢仁强拉着父亲就往城里赶。第二天,4个子女纷纷赶到医院,他们合计,把父亲带到外地治病,一来医疗条件好些,二来离家远了,父亲就不再牵挂工作。
谢启田随子女辗转来到石家庄,住进河北省人民医院。虽然离家千里,但他仍然放心不下村里的事,换届选举当天,当他得知自己又被选为镇、县人大代表时,泪水忍不住从眼角滑落。
病魔一刻不停的侵蚀着谢启田,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医生说,癌细胞已转移至肝脏和骨髓,血液系统也有问题。26日开始,谢启田越来越虚弱,在他强烈要求下,子女们带上他启程回家。一路上,谢启田输着氧,每次强打精神,开口说的,都是村里的事。
弥留之际,谢启田躺在儿子怀里,用微弱的声音说:“回去转告周主任,地瓜堡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还要加快进度;阮塘河土地治理要马上启动;龙潭司水库旅游开发,也要抓紧……”
拼命的老支书
谢启田为肺病所累,已非一日。今年3月以来,他就频繁感冒、咳嗽,因为手头工作忙,加上年轻时学过医,认为自己只是小毛病,所以并不在意,只是简单拿点药吃。
几个月过去,病情没见好转,妻子官巧云劝他去医院检查,他总是说精准扶贫工作太忙,等过段时间再去。
7月份开始,他坚持每天熬中药,难受时,就自己配制输液,让妻子帮忙扎针。“他从不扎右手,说是怕影响工作。还不让我把他生病的事告诉孩子们,怕他们担心。”官巧云说。
“每天晚上,他左手吊着输液,右手不时从包里取出一摞表格,趴在凳子上写,经常忙到半夜。有一次镇上催个材料,他硬是熬了整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喝碗中药后又出门了。”官巧云泣不成声。
“他一直在硬撑。”追忆老支书,龙潭司村计生专干宋红敏数度哽咽,“他桌上放着毛巾,有时疼得额头冒汗了,就顺手擦一擦。即便是这样,他都从不请假,也不把工作推给我们。”
打开谢启田办公桌的抽屉,里面还有几瓶没吃完的药:“硫酸阿托品”、“四环素片”、“克拉霉素胶囊”……
“为了方便下乡,谢书记买了台电动汽车。虽然离家仅有几分钟路程,但他中午极少回家吃饭,办公室隔壁的简易食堂,炊具都是他掏钱买的。”宋红敏说,“我不在办公室时,他都是泡快餐面。”
平时,谢启田没有休息日,群众找他办事,不在办公室,就是在项目建设工地。村民评价他:“拼命书记”、“全天候书记”。
工作上如此,在家也不例外。
20多年前,一家六口人,守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为了担起家庭,谢启田上山开荒种烟,妻子在家养猪种地,夫妻俩勤俭节约,苦心经营,家庭逐渐有了起色。
如今,孩子们都有出息:大儿子在黄金洞乡开砂石厂,在城里开酒吧;女儿在镇上开兽药门市;二儿子在石家庄开诊所、办民营医院;小儿子在福建承包工程。
家里条件好了,子女们劝谢启田在家享享福,他总是说:“群众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他们。”
群众的贴心人
“他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帮忙。”谢启田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村里家喻户晓。
他年轻时学过医,哪家有个三病两痛,都愿意请他医治,遇到穷人家,他分文不取。他还当过供销社代销员,谁家没有农药、化肥,他都给群众赊。
1999年,邻村团坝子村民刘应树身患脓肿,臀部几乎烂穿,因家中无钱医治,只能绝望的等死。谢启田知道后,主动上门救治,连续3个月奔波,为他换药、擦洗,硬把他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回忆起谢启田,刘应树老泪纵横:“我的命是他救的,我现在好了,他却已经走了。”
刘应树说,在他卧床那几年,谢书记主动租他的地种烤烟,好让他有收入。虽然今年没种了,还想方设法帮他寻租,2月份,谢启田专程把1900元租金送到他手里。
村委会副主任周艳平说,谢书记对村里的孤寡老人、困难党员十分关心。逢年过节,谢启田都会挨家挨户走,谁家有困难,他往往会自掏腰包,送钱送粮。几年前,五保户黄小庭住在破茅屋,谢启田为他争取到“消茅”项目资金,忙里忙外帮他建房。老人去世时,谢启田帮忙张罗后事,直到老人安葬。
村民周习武父亲残疾,母亲早逝,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对象。他没钱买材料,谢启田出面担保,帮他赊水泥、钢筋,再过两个月,他就能搬进新房。得知老支书走了,小伙子站在新屋跟前,泪如雨下:“我还没来得及道声谢,你怎么就说走就走了呢……”
村里的主心骨
走进龙潭司村,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山间,一栋栋楼房依山傍水。
位于该村5组的大坪上,广场、花坛、路灯、贺龙革命历史浮雕墙,把寨子装点得跟城里一样。去年5月,龙潭司村被命名为湖北省第四批“宜居村庄”……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是谢书记领着大家干的。
过去的龙潭司穷得让人揪心。村里没有像样的路,也没有像样的产业,全村2159人,人均不足1亩地,第一轮精准识别下来,贫困人口占了总人口将近一半。
要想富,先修路。谢启田一次次到镇里、县里跑项目、筹资金。资金不足,他就带领大家义务投工投劳。修路占地没有补偿,遭到一些村民阻拦,他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以真诚打动村民。如今,全村硬化公路超过15公里,解决了本村和相邻村上万名群众出行难题。
修公路、建水池、盖学校。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谢启田辛勤奔波的身影,也送走了一个个远走他乡寻梦的乡亲。
2013年底,大坪上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赚了钱,想回乡想搞庭院建设,村民代表周国恩找到他。“咱们先干,以干求助,政府肯定会拉我们一把。”谢启田一边鼓励村民,一边争取上级支持。
小组成立了“自建家园理事会”,几户人筹集资金20余万元,开始动工。村民的积极性获得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肯定,投入资金200万元支持大坪上“美丽家园”建设。
大坪上的火热场面,引得其他小组纷纷效仿,目前,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成立了理事会,掀起了“美丽家园”建设高潮。
为了带领村民致富,他经过多次考察,确定了发展柑橘、白柚的路子。如今,400亩柑橘、250亩贡水白柚,渐渐鼓起了村民的荷包,今春栽下的400亩日本甜柿,也已吐露新芽。
立足龙潭司的“绿色山水”和“红色基因”,谢启田眼光看得很远。他争取到镇里支持,拟定了《龙潭司旅游综合开发发展规划》,计划通过“河套清坪.龙潭美景”旅游综合开发,实施农业观光、红色旅游和湖滨休闲养生项目,让村民吃上旅游饭,脱贫奔小康……
只可惜,他走得太早,无法亲眼目睹这幅蓝图变成美丽的现实。
斯人已逝,言犹在耳。周艳平哽咽着:“谢书记,你留下的这个遗憾,我们一定帮你实现。你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罗玉龙
(责任编辑 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