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非遗摄制组到来凤拍摄地龙灯传承人邓斌老人

2016-10-18 16:18  

摄制组拍摄记录老人教学过程

邓斌老人亲自示范教学

蚌壳教学

彩凤教学

老虎教学

邓斌老人及地龙灯学徒与摄制组一行合影

“地龙灯,地龙灯,不用篾篓不用棍,巴地梭着走,活像其龙行。站的骑马桩,弓腰箭步行,似同狮子灯。”

10月17日,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及摄制组工作人员来到来凤县圣德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专程拍摄来凤地龙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邓斌老人。

300多年前起源于来凤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旧司镇大岩板村、板沙界村一带的地龙灯,以“巴地梭”的舞蹈形式,生动灵活地展现出龙“游于水、爬于山、腾于空”等神奇造型,在千姿百态的民间舞龙艺术中堪称一绝,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成为民族民间艺术舞台的新宠。

1986年,省、州电视台到来凤县拍摄地龙灯电视艺术片,在中央电视台的《虎跃华年三楚乐》节目中播出,使地龙灯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1992年3月,台湾“八千里路云和月”剧组到来凤县采风,被摄制组赞为“玩龙史上的一绝”。

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国家非遗传承人邓斌,从小随父练就一身武功,可赤脚攀爬锋利的刀梯,裸身在碎玻璃上打滚,裸胸用刀尖顶着做高空盘旋动作。2004年,邓斌代表旧司镇地龙灯参加武汉国际旅游节展演;2005年,地龙灯应邀参加武汉东湖民俗游园会展演;2005年底,地龙灯被张家港市博物馆收购,成了“首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主题展览”首位展品。2007年初,地龙灯表演被推荐到中央电视台参加《春节大联欢》节目表演,并于当年农历正月初三、初七、初九三天黄金时段在央视播出,地龙灯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2010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直以来,非遗传承人老化是非遗传承面临的一大难题,截止目前,文化部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已有200余人离世,在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到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湖北省积极响应文化部文件要求,在全省分批分期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

随着一阵激昂急促的锣鼓声响,两条地龙灯如同出海蛟龙,出现在镜头里面,在彩凤、狂虎、乌龟的配合穿插中翩翩起舞,活灵活现,时而凤飞龙背,时而虎啸龙腾,“翅膀要扇起来,腰要灵活,头要低下去,就像小鸡啄米一样……”在彩凤教学过程中,84岁高龄的邓斌老人边说边亲身示范起来,身形灵活地全然不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

据了解,摄制组将会同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来凤县文化馆等相关单位,使用现代化的数字设备,以光影的生动形式,用口述史、项目实践、教学传承、综述片四个部分,全方面呈现邓斌老人的人生经历、核心技艺、特殊贡献和传承成果,既留下传承人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也能更直观的将宝贵的传统技艺保留下来。

来源:来凤新闻网  见习记者 李正飞

(责任编辑 黄頔芳)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