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郡贡茶·向家亮入选中华茶人联谊会“百县·百茶·百人”榜!

2022-04-14 15:28   云上恩施  

为巩固拓展“百县·百茶·百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工作成果,宣传典型,中华茶人联谊会于3月23日起,通过微信公众号对100个依靠发展茶产业夺取脱贫攻坚关键胜利、实现乡村振兴的产茶县进行宣传报道,分享、推广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为行业改革发展、乡村振兴总结成功经验,做出新的积极探索。其中巴东县郡贡茶、巴东县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向家亮入选。

百县 | 巴东县

巴东县,地处湖北西部,以土著巴人为主要居住民,位于《茶经》中“巴山峡川”的核心地段,公元598年,因在古巴东郡的东部而得名。境内崇山峻岭,峡谷幽深,山川秀丽,环境优美,多个旅游景点点缀其间。森林覆盖率78.6%,有珙桐、红豆杉等为代表的珍贵树种,也栖息着金丝猴、金钱豹、金雕等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的2023种中药材中,有“文王一支笔”、“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等多种名贵药材,素有“华中药库”之美誉。全县面积3354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48万人,最高海拔3005米,最低145米,立体气候明显。两百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巴人和三峡远古文明的发源地,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摇篮。自古传承着以廪君文化、巴文化、纤夫文化、巴茶文化等多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巴东自古产茶,相传神农氏在县境内小神农架搭架采药,得茶解毒,《华阳国志》记载西周时期巴人给武王贡茶,汉末的《桐君药录》明确记载“巴东真茗茶”,至唐宋时期,巴东茶叶已“著称海内”。

巴东县原有茶园面积3.6万亩,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县委政府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培育,近几年发展了茶园13.71万亩,至2020年底,巴东县茶园总面积达17.31万亩,产量5910吨,产值6.49亿元。涉茶农户30813户,贫困人口5664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1.5%。人均茶叶收入6794元。有巴东郡贡茶和巴东红两个县域公共品牌,建成47家茶叶加工厂及24家专业合作社,省级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3家,拥有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12条,清洁化生产线48条。茶产业的成功培育为巴东县整体脱贫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百茶 | 巴东郡贡茶

巴东郡贡茶起源于隋唐年间,宋·欧阳修于公元1060年编撰的《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武徳二年,归州巴东郡土贡茶”,至明末清初,因战争,虎患,旱灾等诸多自然灾害,导致无法生产,以至失传。2012年,巴东县茶文化研究中心经过搜集、整理与研究,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鲜叶摊凉时间延长到十五个小时,并在干燥到30%水分的时候增加发酵工序,大大增加了茶叶的鲜爽味。经过摊凉、蒸青、脱水、揉捻、复干、二次揉捻、烘焙、发酵、做形、复焙、足干、捻选十二道工序制作而成。

巴东郡贡茶于2017年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由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注册并管理,目前已有八家茶企使用此商标。年产352吨,产值1.28亿元。同年12月被农业部列为国家“名优特新”产品目录。2019年获得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银奖”,同时获得中国茶叶学会组织的《2019年全国茶叶品质评价活动》三星名茶。2021年获得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百人 | 向家亮

向家亮,巴东县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农艺师,1989年毕业于鄂西农校果茶专业,直到2016年,一直在乡镇中心和乡镇企业茶厂工作。2012年,向家亮曾出资八万余元在羊乳山村和在水獭村建了两个茶叶工作室,目的是研究和传承制茶工艺,提高茶叶品质。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验,虽然自己亏损了二十多万元,但终于恢复了巴东郡贡茶的制作工艺,指导村民从事巴东郡贡茶生产,市场价格最高达3000元/斤,平均在850元/斤,为巴东的茶产业脱贫起到了示范作用。向家亮每年都对全县所有茶厂进行指导,并依据各厂设备设计合理流程,培训加工技术人员达582人次,在精准扶贫、提质增效方面,至少创造了四、五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发表了茶方面论文十余篇。向家亮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和“湖北工匠杯”第十届茶业技能竞赛优秀奖,2020年获得湖北省组织部的“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奖。主笔制定了巴东郡贡茶的三项标准和巴东红的三项标准,新华社等多个媒体进行了报道,部分图片被《学习强国》选用。

(来源:云上恩施 巴东通联记者 周开月 通讯员 向继武 李来学 责任编辑:郜月飞 主编:孙跃)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