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成品
“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面哈哈笑。”“白盔白甲百战雄,骑马单刀征辽东……”在巴东县沿渡河镇神农溪畔,乐声阵阵,鼓乐齐鸣,嬉笑怒骂,张后鲁手挑皮影,在灯光的透视中,以《仁贵征东》、《三下南唐》,在方寸之地演绎众生百态。“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能舞百万兵”,张后鲁在传承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皮影戏中尽显芳华。
30年的坚守,只为皮影戏
检查皮影
今年76岁的张后鲁家住巴东县沿渡河镇杨柳村,皮影戏是他的最爱。
2019年12月,张后鲁被州文旅局命名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皮影戏(巴东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荣誉的背后,饱含着张后鲁坚守传承皮影戏付出的真情与辛苦。“我们年轻的时候,只要听说哪里放电影、看戏,我们就跑去看,白天干活,晚上去看戏,回来天就亮了,又接着下地干活。”张老笑着说,在农村,只要主人家请,或是哪儿有什么喜事、大事,都会有皮影戏班的演出,由于戏班人少、聘请唱戏的成本并不高,所以皮影戏在农村非常受欢迎,有一众粉丝。
年轻的张后鲁就经常跑出去看戏,当时没有剧本,全凭大脑,记住唱腔和唱词。
巴东皮影戏以巴东方言为主,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演出时还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参与故事情节的对白、说唱和主唱等。
当时的张后鲁白天在地里干活,一到休息的空隙,或夏天村里人坐在一起纳凉时,他就要唱一折戏,没有皮影,他就站在大伙儿中间给大家唱。
村里人觉得张后鲁皮影戏唱腔好,渐渐地,也都爱听他唱戏了。
描图样
1985年,张后鲁拜巫山县皮影大师黄大明为师,正式开始学习皮影戏并登台演出。他在皮影戏这个行业已经坚守了30多年。“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皮影戏,刚开始学习特别难,唱腔唱词都是师傅口传的,还要学敲锣鼓。不同人物、不同角色的声音不一样,我拜师后,白天干活,晚上学戏,干活的时候有些劳动工具就成了乐器,有空就自己唱上一段。”张后鲁回忆道,白天他马不停蹄地练习基本功,看戏学戏,不敢有丝毫松懈;晚上就背着箱子跟着师傅翻山越岭进村唱戏。
先易后难,张后鲁刚开始是从学唱节节戏开始的,到42岁时才能唱完整戏本。
第一次带班子出去演出,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但张后鲁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100多部戏本,小小的皮影,承载了许多老人儿时的记忆,窄小的舞台上,张后鲁为大家轮番上演着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的故事。
坚持手工制作皮影
剪裁
巴东皮影戏在民间又称“皮褡裕””或“皮影子”,广泛流传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
由于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巴东皮影戏不同于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的皮影戏,其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唱腔和曲牌。
“我一边学戏,一边研究皮影的制作,制作皮影是一门综合学问,绘画、设计等各种能力一样也不能少,师傅对我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让我专心学唱,每次演出结束,我就回家慢慢研究皮影的结构,每天都尝试画一幅画。那个时候穷,有时就用木炭在墙上画。”谈及学艺过程中的不易,张后鲁感慨万千。
“制作一个皮影成品需要刮皮、浆皮、画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雕刻和着色是最能体现艺人水平的地方。”说起皮影制作技艺,张后鲁打开了话匣子。
在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用机器制作皮影可以提高效率,机器制作的皮影逐渐普及,然而机器制作的东西始终不够精致,导致很多皮影质量不过关。因此这么多年来,张后鲁始终坚持手工制作皮影来表演。
手工制作皮影并非易事,张后鲁告诉我们,制作一个精美、工艺复杂的皮影至少需要耗费一个专业皮影制作师傅一周以上的时间,60多件完整的皮影要耗时8个月至10个月的时间。
唱皮影戏、制作皮影,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张后鲁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手艺人。
一年四季走乡串户,足迹遍布湖北重庆两地,张后鲁的大半辈子都和巴东皮影联系在一起,可是他始终行走在自己的路上,未曾动摇。
致力于传承皮影戏
雕刻
皮影戏,这项流传于民间的古老艺术,在没有电视机的时代,可以说是广受欢迎的娱乐项目之一。
现如今,传统皮影戏与许多传统非物质文化艺术一样,也遭遇传承和保护的难题。
为了保护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张后鲁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皮影戏传承人。“上岁数的人爱看皮影戏,而年轻人爱看皮影戏的很少,皮影戏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面临几近‘绝唱’的困境,因为民间会耍皮影的艺人越来越少,加上很多皮影老艺人年岁已高,急需培养后备力量。”
张后鲁从40岁开始就跟随师父学习皮影戏,至今已有30多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以自己的方式执着保护、传承着皮影文化,亲眼见证了皮影戏的兴衰。
张后鲁每年都在致力于皮影的制作和传承,在每次的学习培训期间,他会向学员们介绍巴东皮影戏的历史及皮影制作技艺。2018年,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皮影戏在沿渡河镇神农溪旅游景区演出,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张后鲁决定免费收徒……
一切的努力和改变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不让老祖宗的手艺在他这一代失传。
随着现代文化活动的丰富,皮影戏市场逐渐萧条,“别人可以转行,我不能转行,我的师父说皮影不能在我们的手里失传,我有责任把它保护好、传承好。”张后鲁牢记师父的教诲,他做起了巴东皮影的“守艺人”。提起带徒弟的事情,老人家也有些无奈:“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愿意学皮影戏的,一是因为学习时间长,再者因为收益不高。”
唯一让张老感到欣慰的是跟着他学习皮影戏的徒弟田楚龙,经过多年学习研磨,对皮影戏“上瘾”了,而且成了省级皮影戏传承人和省皮影艺术协会会员。
皮影戏自古以来就有着“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能舞百万兵”的魅力。“目前,只剩下老一辈人还在坚守,这样的传奇怕是要消失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学习皮影戏,我愿意教。”张后鲁说,他一生爱演戏、唱戏,只要有人喜欢巴东皮影戏,他就会一直坚守下去。
着色
来源:云上恩施
巴东台记者 谭晓萍 通讯员 段勇
责任编辑:郜月飞 实习编辑:高予婕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