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建设审计云平台 推进大数据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发展

2020-11-20 18:15  

今年4月,省厅印发《湖北省审计厅关于推进全省审计工作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恩施州审计局党组认真学习、对标聚焦,组建专班在全州开展走访调查、专题座谈,系统梳理审计信息化中的痛点、疑点、堵点、弱点、断点问题,强化问题导向,在联网审计模式和数字化审计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审计云平台,强力推进大数据与审计业务融合发展新模式。

一、号脉问诊觅弱项

实现大数据与审计业务融合发展,找准“病根”是关键。该局围绕指导意见,从人、技术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全方位号脉,找准基层审计机关在大数据审计中存在的短板。

(一)计算机人才流失严重成痛点。近年来,恩施州在省厅的领导下,大力加强计算机人才培养,先后组织70余人次参加计算机中级培训、50余人次参加省厅计算机实训,占全州审计人员40%以上。截至目前,该局专门培养计算机审计人员中,10余人提拔重用,20余人遴选到其他部门工作,20余人下派参与精准扶贫、下沉社区管理等工作,巡视、巡察、纪委每年借用人员10人次以上,专职从事计算机审计人才所剩无几,大数据审计出现人才断点。

(二)数据零星化碎片化成堵点。随着信息化不断推进,被审计单位信息管理系统纵向建设已逐步同步,如财政部门的国库支付系统、指标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基本实现州及县市同步,但是由于部门内部管理系统没有整合,被审计单位预算系统、决算系统、支付系统、核算系统、国资管理系统等仍处于独立开发、采购、部署、管理、运行状态,平台之间没有互联互通,同时存在部分业务未经系统管理的情况,导致数据呈现零星化、碎片化、孤岛化,制约着基层大数据审计发展。

(三)审计人员分析技术落后成弱点。SQL语言分析技术作为基层大数据审计的主流技术,技术运用效果与数据质量、分析人员熟练度、审计人员技术深度密切相关。而相较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审计人员同步提升SQL语言分析技术应用审计的能力则相对滞后,技术依赖性强、技术掌握难度高、懂技术的不懂业务、懂业务的不熟悉技术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审计分析的广度、深度、精准度,已成为大数据审计的弱点。

二、开准处方补短板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该局党组经围绕指导意见提出的审计方向、思路和路径,破难题补短板,研究印发了《恩施州审计局数据融合行动方案》,明确大数据审计的工作目标、内容和要求,并逐项落到实处。

(一)数据治理通堵点。该局始终坚持采好数据、管好数据、用好数据,加强数据生态治理,为审计营造良好基础数据环境。一是规范数据采集,加强数据源头治理。根据政务共享平台数据和审计工作需要厘清数据清单,拓展数据采集范围,规范采集频率和技术方法,确保数据准确、要素齐全、内容完整。对于平台以外数据,依托政务网探索建立报送系统和定期报送机制,实现网上报送、自动汇集,确保同一时期同类数据只能采集一次、一次采集多项目多场景运用,杜绝重复采集、多头采集,切实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二是规范数据管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对于采集的源数据实行分类管理、多地存储,做好数据灾备管理,提升数据安全性。三是做好数据标准存储,加强数据标准化处理。针对采集的数据库备份数据、EXCEL数据、文本数据、结构化数据、半结构数据等不同种类、不同结构数据,以数据标准引领数据治理,按照审计署行业数据标准指南,分门别类地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分类,并上传到恩施州大数据审计云平台进行存储,实现应用标准统一、应用环境统一、应用技术统一。

(二)方法创新接断点。由于各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系统的分散建设,导致审计分析不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阻碍了数据“内部闭路循环”和“外部交流互通”。该局认真梳理大数据分析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创新方法,创新开发了聚合、分组、清洗等方法,打通数据通道,让各路数据能上串下联,左连右贯。如在做预算项目2017-2019三年执行率对比分析时,针对2019年机构改革后部门单位名称发生变化,导致系统中数据无法关联的情况,依托云平台将将支付数据和指示数据聚合到一个表中,然后用分组的方法,创建一个专门分组,将不同单位名称归集到这个组中,分析时以新建的组为维度进行分析,确保三年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清晰明了。

(三)数据解答释疑点。该局将元数据管理作为数据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平台数据内容建立分析事项指引,重点概述数据种类、各类数据提供者、数据采集方式、更新频率、重要字段、常用字段、数据可信度、数据间关联字段等内容,帮助分析人员在数据分析前更好理解数据、使用数据,避免数据分析时“凭感觉”“拍脑门”,提升分析结果精准度。

(四)技术革新增亮点。撰写SQL分析脚本是大数据审计中常用的分析手段,分析技术相对复杂、计算机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如果运用不好将导致审计思路和审计需求无法从技术上去实现。该局在云平台建设中将技术革新作为新亮点,认真梳理数据分析中的技术难点,采用可视化、着色分析、内容提取、字段拆分、数据清洗、钻取等技术,将常用功能模块化,减少审计分析对脚本的依赖,达到审计思路和审计技术的无缝对接,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审计思路选准维度“拖拉拽”就能生成分析模型,筛出疑点数据,通过系统钻取和数据查看功能,既能总体分析查看整体情况,又能跟踪分析查看明细获取具体情况,降低对审计人员技术的要求,进而达到人人都是审计员,个个都是分析师,实现“人走技术不走”。

三、融合发展见真章

在建设中应用,在应用中检验,在检验中优化,该局不断推进大数据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发展。结合今年州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通过对159个预算单位、3个会计年度、23个审计事项的7大类共计102G数据进行分析,多维度揭示了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首次利用大数据实现州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充分显现了融合数据的硬核作用。

(一)进一步减负。一是为被审计单位减负。规范数据采集,让网络多跑路。共享数据,不再重复采集、多头采集,减轻被审计单位收集数据工作量。二是为计算机审计人员减负。创新推进标准化整理和按需共享使用,将计算机审计人员从繁重的数据采集、转换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规避了审计数据多样化难以识别的问题。三是为审计人员减负。操作拖拉拽,功能模块化,审计人员可独立操作、自主分析,大大减少了对计算机审计人员的依赖。

(二)进一步增效。建立共享数据分析模型和分析事项指引,完善元数据管理模式,明确了分析思路、方法、核查重点等内容,便于审计人员快速理解数据,减少分析弯路,促进非计算机审计人员快速适应大数据分析模式。

(三)进一步提质。依托平台中的数据提取、着色分析、聚合分析、数据校验、分组、钻取等新技术赋能,该局在审计实践中,有效解决了以前审计中多年度对比分析、多类型关联分析等难题。如,成功利用数据提取技术成功的从支付系统中提取车牌号然后与资产信息聚合分析,揭示私车公养、借用下属单位或企业单位车辆、车辆管理等车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分组技术打通数据,成功地完成利用聚合分析快速定位到在建工程多年未转固定资产的信息,从而跟踪到建设方借用资金后不开具税票办理工程结算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审计工作质效。

信息化建设永远在路上。该局将在指导意见的引领下,不断加大数据归集力度,不断拓展审计思路和应用领域,探索新技术、开创新方法,切实依托大数据提升审计工作质效,更好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服务于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州审计局)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