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分数有窍门,恩施专家这样说

2019-06-09 20:52  

理综


学好理化生

世界末日都不怕

为了不让灾难发生

小编特整理了恩施专家

2019高考试卷点评和备考指南

请接招

物理学科教指委点评专家

主任委员:

万宏卫  恩施高中 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罗坤胜  州教科院 高级教师

委   员:

赵明庄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罗定浩  利川一中 一级教师

袁慎淼  利川一中 一级教师

谭元富  巴东一中 高级教师

杜   峰  恩施清外 高级教师

覃正龙  恩施清外 高级教师

一、试题总体评价

2019年高考物理试题亲切,中规中矩,不生不偏不怪,布局合理,由易到难,层次分明,难度适中。“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发挥好。

二、2019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1、围绕学科主干,突出基础性

试题围绕学科主干,考查基础知识、必备知识。如第14题考查玻尔原子模型,第15题考查库仑定律和带电小球在静电场的受力分析问题,第16题考查动量定理,第17题考查电路、安培力的计算与矢量叠加,第18题考查竖直上抛的规律,第19题考查动态平衡,第22题考查用纸带法求速度和加速度,第24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第25题考查力学三种观点的结合等,很好落实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标准中基础性的要求。

2、关注学科本质,聚焦核心素养

2019年试题关注物理学科特点,突出物理学科规律,淡化数值计算,回归学科本质。除22题为了突出有效数字而有严格数值计算外,其它试题均侧重于推理、字母运算。除17、20、23三小题外其余试题全部可用动力学观点、能量观点、动量观点(或三个线索)求解,特别是25题把动力学、能量、动量三大力学观点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学科综合性。

3、突出图像呈现,考查信息加工能力

试题通过图像呈现,注重对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科学思维的考查。比如第20题利用B-t图像求解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第21题利用物体加速度和弹簧压缩量之间关系的a-x图像,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动力学规律、胡克定律、功能关系理解和应用;第25题通过呈现碰撞前后的v-t图像,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给定情境提取相关信息,利用所学知识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

2019年试题考查生活中的物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比如第16题以“长征九号”为素材,考查学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重型运载火箭研发方面的进展;第18题贴近生活,要求考生对垂直扣篮过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热爱体育;第23题考查电表的改装,第33题第(2)问考查热等静压设备等,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劳动中的物理现象。

5、考查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2019年试题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引导中学开好实验课,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第23题考查电流表改装、实验中电阻的连接、电表的校准、问题的分析与排除等,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1、夯实基础知识是教学之根

2019年高考的重点仍是考纲中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实验和基本技能。突出主干内容,夯实学科基础,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导向。物理教学要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真正吃透教材上的物理模型和物理习题。

2、鼓励学生实验是教学之基

2019年高考实验试题启示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多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物理本身就是实验学科,回归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基本实验原理、拓展性实验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只有改变在纸上做实验、在黑板上作实验的做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回归学科本质是教学之本

试题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渗透动力学观点、能量观点、动量观点等基本物理观念,不仅重视二级结论,同时更要重视得出二级结论的思维过程及方法。回归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永远在路上。

4、落实关键能力是教学之重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物理现象,立足真实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信息加工、模型建构、逻辑思维、推理论证等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要跳出应试的狭隘做法,适当拓展,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教学宗旨。

化学学科教指委点评专家

主任委员:

朱方仕  利川一中 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唐俊成  州教科院 高级教师

委   员:谭明福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吴光明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贺振荆  恩施一中 高级教师

黄   锐  利川一中 一级教师

王海燕  宣恩一中 一级教师

马海林  巴东一中 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呈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特点,很好地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总体难度比去年有所增加。试题重视基本概念、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将化学知识与信息,以数据列表、实验装置、结构模型、工艺流程图、电化学装置等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坚持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对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立足基本知识与方法,突出了化学学科价值、学科核心素养与能力的考查,让学生从"解题"中学会"解决问题",并能联系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二、试卷的五个显著特点

1.试题素材背景丰富,蕴含育人情怀  

试题素材选取角度广,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选取我国古代的陶瓷制造、物质鉴别等古代化学技术方面的成果及近年来取得的重大创新科技成果为背景。既能体现学科特色,关注学科发展,又能贴近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实际。通过多样化的背景素材,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考生在解答试题中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发挥试题的育人情怀,突出立德树人。如第7题以陶瓷性质为载体,考查硅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A选项对“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的考查,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铁的氧化物性质的掌握情况。第35题以我国科学家在顶级刊物《Nature》发表的“双相纳米高强度镁合金的方法”为情境,给出拉维斯相的晶体结构,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能级、化合物中成键原子的轨道杂化形式、分子构型、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等内容。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很多是以学术专著、科技期刊、会议论文、技术专利等资料为素材背景编写的。以这些文献为基础命制的试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让学生通过试题情境认识化学学科价值,从而增长知识。使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给考生以民族自信爱国情怀的熏陶。

2.重视基础核心主干知识, 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知识累积是能力提升的前提和保障,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第8题以2−苯基丙烯为载体,考查了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原子共面、有机物性质;第9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实验装置及基本操作;11题以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考查了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离子浓度、盐类水解;12题电化学;13题元素周期律;27题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实验;28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而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融合在工业流程分析、反应原理、实验及探究试题中进行考查。第26题以轻质氧化镁的制备为背景考查了物质转化以及反应原理等核心知识,该题来源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106-107页第9题---以卤块为原料制取轻质氧化镁,体现了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36题考查了官能团的名称,手性碳的识别,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反应条件与试剂的选择,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试题强化了对核心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第26题以工业流程形式呈现,聚焦物质转化行为,考查了调整溶液pH对对物质转化行为的影响,以获得目标产物的思路方法;第28题以我国科学家研究水煤气转化反应的科研成果为背景,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对实际工业生产问题的分析思路;第36题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

高中的核心主干知识包括: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包含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实验、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物质(原子、分子、晶体)结构等。

3.聚焦学科关键能力,凸显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试题呈现了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不仅停留在题干的文字表述上,还体现在图表、图示、图例等非文字信息中。这些信息不仅仅渗透了化学重要的学科价值,还重在考查了学生在考场上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图表信息往往体现在化学原理知识的考查上,如第28题结合图表数据可以确定化学平衡状态、平衡移动方向、计算化学平衡常数或某一平衡状态的转化率;图示包含二维坐标图、物质转化(流动)方向示意图、物质结构示意图等,解决这些图示信息的关键是需要将图示中的有关反应原理信息解读出来,再结合核心知识进行解答。

化学学科核心思想方法涵盖:元素观、转化观、微粒观、平衡观、能量观等。试题渗透了对化学核心思想方法的考查。如第10题以固体表面化学气体分子的吸附和脱附过程为背景,以微粒结构示意图的方式进行呈现,凸显了微粒观的考查。第28题以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凸显了转化观的考查。第12题以生物燃料电池为素材,提供装置示意图,凸显能量观的考查。

4.试题表达方式有创新,过程展现重逻辑  

高考化学试题一贯追求稳中有变、稳中出新,坚持渐变式的创新变革,既满足考生的心理预期,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又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利于考生能力的展现,扭转“重接受轻思考”的学习方式,引领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方向,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与广泛接受。如第10题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题目给出了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巧妙地搭建了学生认知与陌生素材之间的桥梁,有效考查考生接受、吸收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类比的推理能力。第28题以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对考生理解原理应用原理提高了要求,根据实验数据关系图表、运用化学基本原理正确分析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判断反应历程和机理、推测温度等因素对平衡变化的影响、要求考生对所学原理必须有透彻的理解。

5.试题是《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2017版)》的有机结合与延伸

《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2017版)》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依据,试题也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新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围绕合成化学、催化化学、界面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化学测量与成像,以及化学动态学等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选取化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由实验和理论共同支撑的科学,了解化学理论发展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如第10题考查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解离,第28题考查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历程。《考试大纲》要求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新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要求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如第13题考查了第三周期元素钠、硅、磷、氯的性质及递变规律。

三、复习备考建议

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合理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增进化学学科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1、立足课本,强化基础知识,一轮复习夯实双基

(1) 研究《考试大纲》 《新课程标准(2017版)》,把准考试方向

(2)立足课本,落实细节

(3)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4)围绕核心主干知识的复习为主,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升学习效率

2、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能力升级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内涵.

②注意开放性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2)研究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

(3)关注重点和热点知识,增加时间、精力投入

(4)规范答卷,减少无谓的失分

生物学科教指委点评专家

主任委员:

彭邦凤  恩施清外 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余厚军  州教科院 高级教师

委   员:

郭雪峰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毛成刚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黄   春  恩施一中 一级教师

徐   艳  利川一中 一级教师

何俊位  来凤一中 高级教师

王小军  巴东一中 高级教师

本卷在全面考查考生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倡导实用、重视分析,突出考查了考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一、必考内容考查特点

1、注重所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如:第29题以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气孔开度的原因分析为条件,综合考查细胞的吸水能力、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及植物激素的应用。

2、不追求考点覆盖,重点内容重点考。在必修的17个核心考点、67个较小考点和22个实验中,本卷仅直接考查了10个核心考点、18个较小考点和1个实验,4道非选题的考查内容均与选择题的考点部分重合,如29题与第3题均涉及光合作用、30题与第4题均考查了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32题与第5题均涉及伴性遗传、31题与第6题均涉及种群的数量变化。

3、命题情景贴近生活,试题语言言简意赅。如:第30题从人体排尿切入,突出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第31题以果树害虫防治为话题,考查种群密度、数量变化、种间竞争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重视能力考查,针对性强、考查全面。一是理解能力,如第3、6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所给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以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二是实验与探究能力,如第29题要求在给定条件下简要写出实验方案与预期结果。三是获取信息能力,如第6、32题要求考生从所给材料及图示中准确获取信息。四是综合运用能力,如第32题要求考生能够结合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结合遗传规律的有关内容,对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有关的表现型及比例做出判断。

二、选考内容考查特点

常考内容经常考,重点突出,常考常新。选修一:以筛选分解有机物X的分解菌为话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数量测定和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责任感。选修三:以基因工程中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为话题,考查DNA不同的解旋方法及机理、PCR中选择Taq酶的原因具有新意,考查了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三、对2020年高考复习备考的建议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说明要求,在梳理知识和难点突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构建核心考点的知识网络,做到理解透彻、网络明晰。

2、在理解考试说明相关实验及教材经典实验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所给原理、材料和条件,进行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和实验结果的预期,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3、精选图表题、曲线题及文字信息题,进行针对性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利用文字图表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学好理化生

世界末日都不怕

为了不让灾难发生

小编特整理了恩施专家

2019高考试卷点评和备考指南

请接招

物理学科教指委点评专家

主任委员:

万宏卫  恩施高中 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罗坤胜  州教科院 高级教师

委   员:

赵明庄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罗定浩  利川一中 一级教师

袁慎淼  利川一中 一级教师

谭元富  巴东一中 高级教师

杜   峰  恩施清外 高级教师

覃正龙  恩施清外 高级教师

一、试题总体评价

2019年高考物理试题亲切,中规中矩,不生不偏不怪,布局合理,由易到难,层次分明,难度适中。“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发挥好。

二、2019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1、围绕学科主干,突出基础性

试题围绕学科主干,考查基础知识、必备知识。如第14题考查玻尔原子模型,第15题考查库仑定律和带电小球在静电场的受力分析问题,第16题考查动量定理,第17题考查电路、安培力的计算与矢量叠加,第18题考查竖直上抛的规律,第19题考查动态平衡,第22题考查用纸带法求速度和加速度,第24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第25题考查力学三种观点的结合等,很好落实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标准中基础性的要求。

2、关注学科本质,聚焦核心素养

2019年试题关注物理学科特点,突出物理学科规律,淡化数值计算,回归学科本质。除22题为了突出有效数字而有严格数值计算外,其它试题均侧重于推理、字母运算。除17、20、23三小题外其余试题全部可用动力学观点、能量观点、动量观点(或三个线索)求解,特别是25题把动力学、能量、动量三大力学观点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学科综合性。

3、突出图像呈现,考查信息加工能力

试题通过图像呈现,注重对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科学思维的考查。比如第20题利用B-t图像求解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第21题利用物体加速度和弹簧压缩量之间关系的a-x图像,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动力学规律、胡克定律、功能关系理解和应用;第25题通过呈现碰撞前后的v-t图像,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给定情境提取相关信息,利用所学知识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

2019年试题考查生活中的物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比如第16题以“长征九号”为素材,考查学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重型运载火箭研发方面的进展;第18题贴近生活,要求考生对垂直扣篮过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热爱体育;第23题考查电表的改装,第33题第(2)问考查热等静压设备等,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劳动中的物理现象。

5、考查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2019年试题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引导中学开好实验课,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第23题考查电流表改装、实验中电阻的连接、电表的校准、问题的分析与排除等,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1、夯实基础知识是教学之根

2019年高考的重点仍是考纲中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实验和基本技能。突出主干内容,夯实学科基础,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导向。物理教学要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真正吃透教材上的物理模型和物理习题。

2、鼓励学生实验是教学之基

2019年高考实验试题启示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多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物理本身就是实验学科,回归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基本实验原理、拓展性实验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只有改变在纸上做实验、在黑板上作实验的做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回归学科本质是教学之本

试题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渗透动力学观点、能量观点、动量观点等基本物理观念,不仅重视二级结论,同时更要重视得出二级结论的思维过程及方法。回归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永远在路上。

4、落实关键能力是教学之重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物理现象,立足真实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信息加工、模型建构、逻辑思维、推理论证等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要跳出应试的狭隘做法,适当拓展,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教学宗旨。

化学学科教指委点评专家

主任委员:

朱方仕  利川一中 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唐俊成  州教科院 高级教师

委   员:谭明福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吴光明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贺振荆  恩施一中 高级教师

黄   锐  利川一中 一级教师

王海燕  宣恩一中 一级教师

马海林  巴东一中 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呈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特点,很好地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总体难度比去年有所增加。试题重视基本概念、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将化学知识与信息,以数据列表、实验装置、结构模型、工艺流程图、电化学装置等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坚持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对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立足基本知识与方法,突出了化学学科价值、学科核心素养与能力的考查,让学生从"解题"中学会"解决问题",并能联系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二、试卷的五个显著特点

1.试题素材背景丰富,蕴含育人情怀  

试题素材选取角度广,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选取我国古代的陶瓷制造、物质鉴别等古代化学技术方面的成果及近年来取得的重大创新科技成果为背景。既能体现学科特色,关注学科发展,又能贴近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实际。通过多样化的背景素材,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考生在解答试题中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发挥试题的育人情怀,突出立德树人。如第7题以陶瓷性质为载体,考查硅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A选项对“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的考查,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铁的氧化物性质的掌握情况。第35题以我国科学家在顶级刊物《Nature》发表的“双相纳米高强度镁合金的方法”为情境,给出拉维斯相的晶体结构,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能级、化合物中成键原子的轨道杂化形式、分子构型、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等内容。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很多是以学术专著、科技期刊、会议论文、技术专利等资料为素材背景编写的。以这些文献为基础命制的试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让学生通过试题情境认识化学学科价值,从而增长知识。使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给考生以民族自信爱国情怀的熏陶。

2.重视基础核心主干知识, 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知识累积是能力提升的前提和保障,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第8题以2−苯基丙烯为载体,考查了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原子共面、有机物性质;第9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实验装置及基本操作;11题以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考查了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离子浓度、盐类水解;12题电化学;13题元素周期律;27题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实验;28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而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融合在工业流程分析、反应原理、实验及探究试题中进行考查。第26题以轻质氧化镁的制备为背景考查了物质转化以及反应原理等核心知识,该题来源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106-107页第9题---以卤块为原料制取轻质氧化镁,体现了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36题考查了官能团的名称,手性碳的识别,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反应条件与试剂的选择,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试题强化了对核心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第26题以工业流程形式呈现,聚焦物质转化行为,考查了调整溶液pH对对物质转化行为的影响,以获得目标产物的思路方法;第28题以我国科学家研究水煤气转化反应的科研成果为背景,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对实际工业生产问题的分析思路;第36题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

高中的核心主干知识包括: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包含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实验、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物质(原子、分子、晶体)结构等。

3.聚焦学科关键能力,凸显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试题呈现了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不仅停留在题干的文字表述上,还体现在图表、图示、图例等非文字信息中。这些信息不仅仅渗透了化学重要的学科价值,还重在考查了学生在考场上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图表信息往往体现在化学原理知识的考查上,如第28题结合图表数据可以确定化学平衡状态、平衡移动方向、计算化学平衡常数或某一平衡状态的转化率;图示包含二维坐标图、物质转化(流动)方向示意图、物质结构示意图等,解决这些图示信息的关键是需要将图示中的有关反应原理信息解读出来,再结合核心知识进行解答。

化学学科核心思想方法涵盖:元素观、转化观、微粒观、平衡观、能量观等。试题渗透了对化学核心思想方法的考查。如第10题以固体表面化学气体分子的吸附和脱附过程为背景,以微粒结构示意图的方式进行呈现,凸显了微粒观的考查。第28题以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凸显了转化观的考查。第12题以生物燃料电池为素材,提供装置示意图,凸显能量观的考查。

4.试题表达方式有创新,过程展现重逻辑  

高考化学试题一贯追求稳中有变、稳中出新,坚持渐变式的创新变革,既满足考生的心理预期,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又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利于考生能力的展现,扭转“重接受轻思考”的学习方式,引领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方向,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与广泛接受。如第10题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题目给出了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 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巧妙地搭建了学生认知与陌生素材之间的桥梁,有效考查考生接受、吸收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类比的推理能力。第28题以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对考生理解原理应用原理提高了要求,根据实验数据关系图表、运用化学基本原理正确分析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判断反应历程和机理、推测温度等因素对平衡变化的影响、要求考生对所学原理必须有透彻的理解。

5.试题是《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2017版)》的有机结合与延伸

《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2017版)》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依据,试题也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新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围绕合成化学、催化化学、界面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化学测量与成像,以及化学动态学等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选取化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由实验和理论共同支撑的科学,了解化学理论发展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如第10题考查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解离,第28题考查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历程。《考试大纲》要求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新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要求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如第13题考查了第三周期元素钠、硅、磷、氯的性质及递变规律。

三、复习备考建议

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合理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增进化学学科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1、立足课本,强化基础知识,一轮复习夯实双基

(1) 研究《考试大纲》 《新课程标准(2017版)》,把准考试方向

(2)立足课本,落实细节

(3)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4)围绕核心主干知识的复习为主,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升学习效率

2、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能力升级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内涵.

②注意开放性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2)研究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

(3)关注重点和热点知识,增加时间、精力投入

(4)规范答卷,减少无谓的失分

生物学科教指委点评专家

主任委员:

彭邦凤  恩施清外 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余厚军  州教科院 高级教师

委   员:

郭雪峰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毛成刚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黄   春  恩施一中 一级教师

徐   艳  利川一中 一级教师

何俊位  来凤一中 高级教师

王小军  巴东一中 高级教师

本卷在全面考查考生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倡导实用、重视分析,突出考查了考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一、必考内容考查特点

1、注重所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如:第29题以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气孔开度的原因分析为条件,综合考查细胞的吸水能力、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及植物激素的应用。

2、不追求考点覆盖,重点内容重点考。在必修的17个核心考点、67个较小考点和22个实验中,本卷仅直接考查了10个核心考点、18个较小考点和1个实验,4道非选题的考查内容均与选择题的考点部分重合,如29题与第3题均涉及光合作用、30题与第4题均考查了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32题与第5题均涉及伴性遗传、31题与第6题均涉及种群的数量变化。

3、命题情景贴近生活,试题语言言简意赅。如:第30题从人体排尿切入,突出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第31题以果树害虫防治为话题,考查种群密度、数量变化、种间竞争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重视能力考查,针对性强、考查全面。一是理解能力,如第3、6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所给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以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二是实验与探究能力,如第29题要求在给定条件下简要写出实验方案与预期结果。三是获取信息能力,如第6、32题要求考生从所给材料及图示中准确获取信息。四是综合运用能力,如第32题要求考生能够结合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结合遗传规律的有关内容,对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有关的表现型及比例做出判断。

二、选考内容考查特点

常考内容经常考,重点突出,常考常新。选修一:以筛选分解有机物X的分解菌为话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数量测定和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责任感。选修三:以基因工程中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为话题,考查DNA不同的解旋方法及机理、PCR中选择Taq酶的原因具有新意,考查了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三、对2020年高考复习备考的建议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说明要求,在梳理知识和难点突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构建核心考点的知识网络,做到理解透彻、网络明晰。

2、在理解考试说明相关实验及教材经典实验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所给原理、材料和条件,进行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和实验结果的预期,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3、精选图表题、曲线题及文字信息题,进行针对性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利用文字图表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英语 

到底怎么学英语呀

↓↓↓↓

外语学科教指委点评专家

主任委员:

孙如镜  恩施高中 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廖海燕  州教科院 高级教师

委   员:

徐鸿鸣  巴东一中 高级教师

王志勇  来凤一中 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王佳斌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高敬华  鹤峰一中 高级教师

王从敏  恩施清外 高级教师

何文奇  利川一中 一级教师

一、总体评价

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无论从题目的难度,还是题型的设置上,基本与2018年一致,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继续深化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整套试卷以考查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持续提高试题信度和效度。试题选材丰富,基于英语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目标,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考查主干知识和关键能力,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二、板块分析

(一)听力

坚持稳定,突出校园场景和生活场景

“玉色深不变,井水挠不移”便是历年英语高考听力的写照。2019年全国卷I的听力保持着历年高考的稳定性,语速和用词量大致都与往年相当。

在2018年的基础上,题材依然体现贴近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校园场景和生活场景,但削弱了校园场景的内容,增加了人与自然的话题——改善鸟的生活环境。

今年男主播依然是Kris Chuang, 女主播换成了Tushka Bergen(与2017年相同),和2018年的Laura Estelles相比,其口语连读较多。

今年听力最后一段独白只设了三个小题。从第6段材料开始小题设置数分别是2、3、3、4、3,改变了历年来的2、2、3、4、4的格局。第9段材料较以往长(时间按一遍算约1’35’’),而最后一段独白明显变短(时间按一遍算约1’18’’)。

设题方面,有11道具体信息题,1道说话者意图题,8道简单推理题,且有的非一般简单推理。一些词汇的活用也增加了难度,如chair用作动词,表示“主持”。因此整体上而言,听力较2018年卷I略微增加了难度。

(二)阅读理解

深度发掘文章思想内涵,引导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阅读理解语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A篇是4则面向学生的暑期工作公告,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工作意识;B篇通过记叙小学教师组织学生演讲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的教学实践,重视思维品质;C篇介绍了一种成本低但精确度很高的智能键盘,重视科学性、时代性、知识性;D篇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讨论青少年小学与中学阶段的成长和经历,论述了个体受欢迎程度这一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关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生读起来有熟悉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的考查。题型考查全面,以考查细节理解为主,整体难度与前两年持平。

从今年的试题来看,单纯依靠解题技巧只能解决部分简单的试题。加深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控文章主旨要义才是阅读理解解题的根本。

七选五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呼吸新鲜空气和亲近自然的好处。语篇围绕“人与自我”的主题,旨在倡导学生提升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总体上来说,文章结构清晰,在选项上除了37题稍具迷惑性,其它几个设问都比较平和,难度不大。

(三)完形填空

重视语篇理解,突出能力考查

文章取材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4年有关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环境污染以及当地机构治理之后有改观的报道。在体裁和题材的选择上有所创新,不落窠臼,打破了近几年来完形填空题考查记叙文的传统,体现了试题的创新性;紧扣考纲,考查学生语篇理解能力以及在语篇中准确运用词汇等必备语言知识的能力;突出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整体试题阅读量与往年持平,难度稳定。阅读该话题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传递了“最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这种别样的审美情趣。

从语篇层面上看,学生要能准确把握议论文的文体风格和篇章结构,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变化,合理通过上下文进行推理和判断。综合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获取具体信息、依据上下文作出合理推断、猜测词义、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等关键阅读能力。

从语言层面上看,学生尤其需要注重词汇的灵活运用。如43题考查face一词的熟词生义,此处指“面貌”。再如,low clouds envelope the mountainsides一句中envelope的理解,此处做动词使用,意为“包住;裹住”。

从设题层面看,突出对动词及动词短语(8个),名词(7个),形容词(4个),副词(1)的考查,尤其注重实词在语篇中的灵活运用。考点紧扣考纲,覆盖面广,难易比例分布合理。

(四)语法填空

稳中有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介绍了北极熊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急需保护的现状。激发了人们深入思考,关注自然和生态,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从命题特点来看,考查了考纲里面最基本的语法知识,考点相对稳定,其中未给出提示词的有3空,分别考查了连词、介词和冠词。给出提示词的有7个,分别考查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比较级、非谓语动词、动词时态语态和主谓一致。从设置题目技巧来看,不偏不怪,紧扣教材,如第69题句子结构相对复杂,但在选修8第2页第20行就有类似的结构。值得一提的是,第61题考查了超纲的同位语从句。

(五)短文改错

关注生活场景,倡导健康意识

今年的短文改错文章浅显易懂,依然关注生活场景,倡导健康意识,与往年一样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讲述了作者通过一次小“意外”而发现自己有踢足球的天赋,从而喜欢上足球,并与同学经常练习成为一名优秀球员的故事。

命题方式依然延续“1(加)1(删)8(改)”的原则。错误设置主要集中在名词、冠词、副词、非谓语动词、连词、固定搭配、从句引导词等。与2018年、2017年的试题相比,今年加大了对基础知识中的固定搭配的考查,如:be interested in , to one’s surprise等,同时把from now on改为from then on,需要深层的语意逻辑思维和时间空间思维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设题未涉及到动词时态、形容词等的考查。

(六)书面表达

延续“文化”因子,凸显“文化自信”

今年书面表达设置了中国学生在伦敦中国画展中申请当志愿者的情景,依然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美丽中国故事”为主题。在西方美术馆里进行“中国画展”,不仅凸显示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浸润,而且彰显了“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试题延续了开放性。学生需根据有限的提示,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篇百字短文,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目的,这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所在,更是高考命题的落脚点。

三、备考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特对2020年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关注时事,与时俱进

1、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2、关注中外发展大势,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和谐发展之道。

3、关注科学技术前沿动态,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掌握词汇,巩固句法

1、熟练掌握课本、考纲词汇,适量扩充课外词汇。 

2、熟练掌握句法,尤其是三大从句和特殊句型。

训练语篇,提升能力

1、精选阅读材料,开展话题阅读。精读课本,泛读报刊。

2、重视语篇解读,培养阅读策略。把握结构,关注细节。

3、培养阅读习惯,做好读书笔记。扩大词汇量,分析长难句。

4、加强限时训练,确保阅读质量。忌浅尝辄止,倡深入探究。


文综


说起政史地

老壳皮皮疼



恩施专家说

学好政史地

985在手

真的假滴




政治学科教指委点评专家

主任委员:

张周凯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刘入潮  州教科院 一级教师

委   员:

杨永智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谭荣彪  恩施一中 高级教师

罗家兴  宣恩一中 高级教师

宫   秀  巴东一中 高级教师

邓传选  巴东二中 高级教师

覃正辉  恩施清外 高级教师

2019年全国Ⅰ卷高考政治试题像一位导师,不仅平易近人,而且思想深邃,导向明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试题立意深、基础实、思维活、素材鲜、视野宽,既充分体现选拔性,又有效发挥了对学科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立意重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其中,政治认同是最核心的。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6题考查村民自治的相关知识,第39题考查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道题分别考查了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建国70周年这个盛世华诞,总结我国的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坚信党的领导这个最大政治优势,题目的呈现既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又契合时代特色和时政热点。第17题考查民族团结,第40题考查乡村振兴,考查传统村落的保护,题目饱含浓浓的家国情怀。试题渗透的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引领,让我们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十分明确。

二、考查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思维品质的提升,创新精神的培育

试题结构与前两年相比保持稳定,《经济生活》4个选择题16分,一个主观题14分,共30分,分别考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劳动价值论,需求弹性,货币政策,股权和进口贸易等知识。《政治生活》3个选择题12分,一个主观题12分,共24分,分别考查了村民自治、民族团结、国际交往和政党制度的相关内容。《文化生活》1个选择题2问主观题,共20分,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知识。《生活与哲学》4个选择题一问主观题,共26分,分别考查价值观、矛盾观、联系观、发展观和意识能动作用的相关内容。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是基础中的重点,重点中的热点。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考查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用全面的、历史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综合思维的方法和批判思维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第40题第(3)问“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依然保持了全国卷开放式设问,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开放性思维的特点。

三、试题材料素材鲜活,视野开放,符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实际

第38题,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为材料,考查税收、对外开放、企业运营等知识。试题选材紧扣时政热点,引导学生以开放的视角思考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第19题,以《流浪地球》为话题,考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现代科幻与传统价值的融合,让传统的文化有了鲜活的载体,让人感觉亲切自然。第21题,漫画素材再次运用到政治试题中,用新颖的素材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活学活用高考试题,我们要挖掘这个宝藏里的精髓

(一)夯实基础与提升思维相结合。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时候,要渗透辩证思维、全面思维、综合思维、批判思维,分析归纳演绎判断辨析齐上阵。

(二)书本理论与生活时政相结合。平时上课和测试都要善于运用鲜活的生活材料和时政热点材料,做到材料新理论实。

(三)树立新发展理念。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学生的思维理念都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

(四)贯彻新课改,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让政治学科回归教化育人、思想引领的初心,使老师不为考试而应付考试、学生不为答题而答题,这样最终的考试成绩才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历史学科教指委点评专家

主任委员:

李绍贵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张礼伟  州教科院 一级教师

委   员:

李春林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曾维雄  建始一中 一级教师

马小娟  恩施一中 一级教师

陈联福  利川一中 高级教师

向宏兵  恩施清外 高级教师

刘从政  巴东一中 高级教师

一、总体评价

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全国Ⅰ卷的历史试题,总体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相关规定,试题延续了全国Ⅰ卷的一贯风格,体现"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思路。与2018年试题相比,试卷结构保持稳定,没有偏题怪题,在稳定中包含有适度的创新。命题秉持“立德树人”、“以史育人”理念,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命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为教育改革服务、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功能;试题难度适中,与2018年全国Ⅰ卷的历史题相比,客观题难度与2018年接近,主观题难度大于2018年的试题,总体难度略高于2018年,具有更好的区分度。

二、试题特点

1.“稳”是前提

无论题型还是题量,无论考点的分布还是中外历史所占的比例都与2018年基本持平,例如第24题为先秦史,24题到28题为中国古代史,29题、30题为中国近代史,31题为中国当代史,32题为古希腊罗马史,33到35题为世界近代史,41题体现中外关联或者古今贯通。全卷不“偏”不“怪”,承袭了2018年试题的稳健风格。



2.立足主干知识

尽管试题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考查的内容仍然立足主干知识,例如第24题,考查先秦政治文明,而先秦最突出的是政治和文化,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是先秦政治部分的主干知识;第25题材料以汉武帝时期“皮币”为切入点考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为其最终目的;第30题以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文章节选为材料,考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的理解。这些试题,正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3.热点备受关注

克罗齐曾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域相结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可以找到历史渊源,备受命题者青睐,与热点有关的历史问题容易出现在高考卷中,例如第41题第2问,分析改革开放时期钢铁产量增长的原因,反映了对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热点的关注;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第29题就考查了五四运动前后思想界的变化。这两件大事,国家都专门举行过隆重纪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均发表了重要演讲,堪称年度热点话题。

4.体现“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行、文化自信,试题中着重考察了改革开放、毛泽东思想等考点,彰显了社会主义特色和民族情怀。

5.渗透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全卷命题围绕五大核心素养,24题25题26题和45题考查历史解释,27题29题33题体现唯物史观,28题31题41题和47题的人物评说激扬家国情怀,每一道题都必须放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下思考,41题和46题主要考查历史解释能力。

6. 融入生活观念

第26题取材唐代的拔河运动,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活动场面,突出了唐人崇尚力量和健康体魄的阳刚之气。此题贴近生活,有利于引导考生领悟健康对于人生幸福的要义,学会学习之外,还要学会生活。

7.42题“稳变结合”

42题12分的小短文题,堪称近年来历史试题中的经典,既是每年历史试题中的“不变量”,也是“未知数”,此题“不变之处”在于考查学生根据所给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立意不变,“变化之处”在于每年试题所创设的情景和解答要求均有所变化。今年的试题材料来源于钱穆《国史大纲》序言,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史论结合加以论证,表述要清晰,逻辑要通顺,这对于考生的史学综合素养要求较高。

三、对2020年高考复习备考的建议

1.夯实基础知识。一轮复习是关键,基础知识必须高度熟悉,既要记忆也要理解,没有记忆就没有思考,没有理解与思考就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宜采用通史体例复习办法,注意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和比较,尤其要重点关注人类历史上重要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形成知识网络,以便于学生从系统整体把握出发解决局部具体问题。

2.构建知识框架和能力训练并重。既要构建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学科知识框架,也要加强学科关键能力的训练;要提高获取信息、理解和阐述历史观点的能力;要运用学科方法,培养学科思维和创新意识;要注重多学科、多领域、多视角的综合,关注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3.关注热点,紧扣相关主干知识。建议在新高三的复习备考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归纳社会热点问题,并寻求与教材知识的关联,提升时事热点的归纳能力和考点链接能力。

4.关注核心素养和2017年新课标渗透。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特色鲜明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要更多关注和涉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渗透要做到润物无声、不死记硬背、不直接灌输,借助史料,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进行分析、比较、评价。

2019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莘莘学子们,请带上丰硕的果实奔赴远方!广大园丁们,反思才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地理学科教指委点评专家

主任委员:

王志军  恩施一中 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袁儒海  州教科院 正高级教师

委   员:

李德华  利川一中 高级教师

彭远翠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杨   春  建始一中 高级教师

黄本涛  巴东一中 一级教师

卢兆祥  咸丰一中 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祝正红  恩施高中 一级教师

一、总体评价

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Ⅰ难度适中,在试卷结构、试题风格和主干知识考查上与近几年一脉相承,而在模块比重分配、区域背景选取和设问方式上略有变化,充分体现了高考一贯坚持的“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命题特色,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发挥高考“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职能。

二、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Ⅰ命题特点

1、立足于学科,突出主干知识考查,彰显学科特色。

作为地理知识体系中的核心,主干知识(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是解答地理问题的基础和依据,也是高考“知识抽样”考查中的高频考点,如本卷第1-3题考查工业分散和工业集聚、第4-5题考查人口迁移和人口老龄化、第6-8题考查交通区位及其变化、第9-11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变化、第36题考查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第37题考查湖泊演化、第43题考查旅游发展、第44题考查环境修复,其中没有任何偏题、怪题和超难题。另外,高考地理素有“无图不成题”之说,作为地理学科最具特色的信息载体,地理图表如约而至,全卷共有7幅地理配图,主要涉及综合区域图、坐标统计图和分布示意图三大类,因此对考生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2、立足于课改,突出核心素养考查,指引课改方向。

本卷非常注重对考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人地协调观考查如第6题我国东北长白山区森林铁路沿着河谷分布的特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考查如第37题以湖泊演化为线索,考查板块运动、地形、气候、水文与湖泊演化之间的关系,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要素综合、空间综合与时间综合能力,进而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和综合性思维对各地理要素进行关联分析;区域认知考查如第1-3题长江三角洲、第4-5题欧盟、第6-8题东北、第9-11黄河中游、第36题澳大利亚、第37题中亚里海、第43题安仁古镇和第44题美国五大湖区和密西西比河流域,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域空间定位和区域空间尺度问题;地理实践力考查如第43题考生可以结合自身旅游经历来分析安仁古镇留宿游客少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3、立足于评价,突出“四层”“四翼”地位,导向教学备考。

作为“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与“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在2019年全国卷Ⅰ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本卷中基础性必备知识考查比重较大(如第1-8题),因此考生入题较快,得分率较高;第9-11题和第37题分别考查自然地理模块的河流水文特征和湖泊演化过程,综合性较强,对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和关联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43题保护性开发安仁古镇和第44题环境修复充分体现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价值导向;第37(4)根据里海的形成原理推测地中海和黑海未来演化为湖的必要条件则要求考生须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应用性);第43题则需要考生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结合自身旅游生活经历,采用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提出吸引游客留宿古镇的具体可行性措施。

最后,与2018年相比,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Ⅰ有三处不容忽视的变化,值得大家关注和深入研究。一是人文地理模块分值明显上升(必做题部分第1—8题、第36题共计高达56分),远超自然地理模块,使得试卷整体难度有所下降;二是第36题和第37题都以世界区域为背景,打破了传统的“世界+中国”组合模式;三是新课标卷的标志性题型——“开放式问题”没有出现。




来源:恩施教育科研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Njg2Nzg5NA==&mid=2247483850&idx=2&sn=11459bfefebe857c467d70fb60bd89d1&chksm=fe5d6f93c92ae685d10d90d9599e8a6f89d7d79fdaf308dbe827183bd424984d54ef39f7a7ef&mpshare=1&scene=1&srcid=&key=5e53b76d517ba281bd39b4f00e835bef2d36137e40a6f767c011c2a6c3bd1adc9e1a47de2a43f81c0fadd2571c2286527466e221237f8e7bf6b3f4b5f442a935f140d2c9ae6bc49ce40b3bd6584daff3&ascene=1&uin=MTM5NTMwMjM0Mg%3D%3D&devicetype=Windows+7&version=62060739&lang=zh_CN&pass_ticket=rr9A98dwxugw%2FBwME3DgwQ%2BnmpQsjdE0Xrkqmi908UmdnoZ5cBdDEbfr7xNWZ4Ky

责编:文梦

主编:孙跃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