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
说起政史地
老壳皮皮疼
恩施专家说
学好政史地
985在手
真的假滴
主任委员:
张周凯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刘入潮 州教科院 一级教师
委 员:
杨永智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谭荣彪 恩施一中 高级教师
罗家兴 宣恩一中 高级教师
宫 秀 巴东一中 高级教师
邓传选 巴东二中 高级教师
覃正辉 恩施清外 高级教师
2019年全国Ⅰ卷高考政治试题像一位导师,不仅平易近人,而且思想深邃,导向明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试题立意深、基础实、思维活、素材鲜、视野宽,既充分体现选拔性,又有效发挥了对学科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立意重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其中,政治认同是最核心的。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6题考查村民自治的相关知识,第39题考查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道题分别考查了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建国70周年这个盛世华诞,总结我国的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坚信党的领导这个最大政治优势,题目的呈现既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又契合时代特色和时政热点。第17题考查民族团结,第40题考查乡村振兴,考查传统村落的保护,题目饱含浓浓的家国情怀。试题渗透的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引领,让我们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十分明确。
二、考查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思维品质的提升,创新精神的培育
试题结构与前两年相比保持稳定,《经济生活》4个选择题16分,一个主观题14分,共30分,分别考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劳动价值论,需求弹性,货币政策,股权和进口贸易等知识。《政治生活》3个选择题12分,一个主观题12分,共24分,分别考查了村民自治、民族团结、国际交往和政党制度的相关内容。《文化生活》1个选择题2问主观题,共20分,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知识。《生活与哲学》4个选择题一问主观题,共26分,分别考查价值观、矛盾观、联系观、发展观和意识能动作用的相关内容。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是基础中的重点,重点中的热点。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考查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用全面的、历史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综合思维的方法和批判思维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第40题第(3)问“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依然保持了全国卷开放式设问,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开放性思维的特点。
三、试题材料素材鲜活,视野开放,符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实际
第38题,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为材料,考查税收、对外开放、企业运营等知识。试题选材紧扣时政热点,引导学生以开放的视角思考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第19题,以《流浪地球》为话题,考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现代科幻与传统价值的融合,让传统的文化有了鲜活的载体,让人感觉亲切自然。第21题,漫画素材再次运用到政治试题中,用新颖的素材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活学活用高考试题,我们要挖掘这个宝藏里的精髓
(一)夯实基础与提升思维相结合。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时候,要渗透辩证思维、全面思维、综合思维、批判思维,分析归纳演绎判断辨析齐上阵。
(二)书本理论与生活时政相结合。平时上课和测试都要善于运用鲜活的生活材料和时政热点材料,做到材料新理论实。
(三)树立新发展理念。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学生的思维理念都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
(四)贯彻新课改,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让政治学科回归教化育人、思想引领的初心,使老师不为考试而应付考试、学生不为答题而答题,这样最终的考试成绩才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主任委员:
李绍贵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张礼伟 州教科院 一级教师
委 员:
李春林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曾维雄 建始一中 一级教师
马小娟 恩施一中 一级教师
陈联福 利川一中 高级教师
向宏兵 恩施清外 高级教师
刘从政 巴东一中 高级教师
一、总体评价
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全国Ⅰ卷的历史试题,总体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相关规定,试题延续了全国Ⅰ卷的一贯风格,体现"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思路。与2018年试题相比,试卷结构保持稳定,没有偏题怪题,在稳定中包含有适度的创新。命题秉持“立德树人”、“以史育人”理念,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命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为教育改革服务、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功能;试题难度适中,与2018年全国Ⅰ卷的历史题相比,客观题难度与2018年接近,主观题难度大于2018年的试题,总体难度略高于2018年,具有更好的区分度。
二、试题特点
1.“稳”是前提
无论题型还是题量,无论考点的分布还是中外历史所占的比例都与2018年基本持平,例如第24题为先秦史,24题到28题为中国古代史,29题、30题为中国近代史,31题为中国当代史,32题为古希腊罗马史,33到35题为世界近代史,41题体现中外关联或者古今贯通。全卷不“偏”不“怪”,承袭了2018年试题的稳健风格。
2.立足主干知识
尽管试题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考查的内容仍然立足主干知识,例如第24题,考查先秦政治文明,而先秦最突出的是政治和文化,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是先秦政治部分的主干知识;第25题材料以汉武帝时期“皮币”为切入点考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为其最终目的;第30题以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文章节选为材料,考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的理解。这些试题,正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3.热点备受关注
克罗齐曾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域相结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可以找到历史渊源,备受命题者青睐,与热点有关的历史问题容易出现在高考卷中,例如第41题第2问,分析改革开放时期钢铁产量增长的原因,反映了对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热点的关注;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第29题就考查了五四运动前后思想界的变化。这两件大事,国家都专门举行过隆重纪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均发表了重要演讲,堪称年度热点话题。
4.体现“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行、文化自信,试题中着重考察了改革开放、毛泽东思想等考点,彰显了社会主义特色和民族情怀。
5.渗透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全卷命题围绕五大核心素养,24题25题26题和45题考查历史解释,27题29题33题体现唯物史观,28题31题41题和47题的人物评说激扬家国情怀,每一道题都必须放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下思考,41题和46题主要考查历史解释能力。
6. 融入生活观念
第26题取材唐代的拔河运动,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活动场面,突出了唐人崇尚力量和健康体魄的阳刚之气。此题贴近生活,有利于引导考生领悟健康对于人生幸福的要义,学会学习之外,还要学会生活。
7.42题“稳变结合”
42题12分的小短文题,堪称近年来历史试题中的经典,既是每年历史试题中的“不变量”,也是“未知数”,此题“不变之处”在于考查学生根据所给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立意不变,“变化之处”在于每年试题所创设的情景和解答要求均有所变化。今年的试题材料来源于钱穆《国史大纲》序言,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史论结合加以论证,表述要清晰,逻辑要通顺,这对于考生的史学综合素养要求较高。
三、对2020年高考复习备考的建议
1.夯实基础知识。一轮复习是关键,基础知识必须高度熟悉,既要记忆也要理解,没有记忆就没有思考,没有理解与思考就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宜采用通史体例复习办法,注意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和比较,尤其要重点关注人类历史上重要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形成知识网络,以便于学生从系统整体把握出发解决局部具体问题。
2.构建知识框架和能力训练并重。既要构建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学科知识框架,也要加强学科关键能力的训练;要提高获取信息、理解和阐述历史观点的能力;要运用学科方法,培养学科思维和创新意识;要注重多学科、多领域、多视角的综合,关注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3.关注热点,紧扣相关主干知识。建议在新高三的复习备考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归纳社会热点问题,并寻求与教材知识的关联,提升时事热点的归纳能力和考点链接能力。
4.关注核心素养和2017年新课标渗透。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特色鲜明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要更多关注和涉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渗透要做到润物无声、不死记硬背、不直接灌输,借助史料,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进行分析、比较、评价。
2019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莘莘学子们,请带上丰硕的果实奔赴远方!广大园丁们,反思才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主任委员:
王志军 恩施一中 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袁儒海 州教科院 正高级教师
委 员:
李德华 利川一中 高级教师
彭远翠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杨 春 建始一中 高级教师
黄本涛 巴东一中 一级教师
卢兆祥 咸丰一中 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祝正红 恩施高中 一级教师
一、总体评价
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Ⅰ难度适中,在试卷结构、试题风格和主干知识考查上与近几年一脉相承,而在模块比重分配、区域背景选取和设问方式上略有变化,充分体现了高考一贯坚持的“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命题特色,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发挥高考“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职能。
二、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Ⅰ命题特点
1、立足于学科,突出主干知识考查,彰显学科特色。
作为地理知识体系中的核心,主干知识(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是解答地理问题的基础和依据,也是高考“知识抽样”考查中的高频考点,如本卷第1-3题考查工业分散和工业集聚、第4-5题考查人口迁移和人口老龄化、第6-8题考查交通区位及其变化、第9-11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变化、第36题考查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第37题考查湖泊演化、第43题考查旅游发展、第44题考查环境修复,其中没有任何偏题、怪题和超难题。另外,高考地理素有“无图不成题”之说,作为地理学科最具特色的信息载体,地理图表如约而至,全卷共有7幅地理配图,主要涉及综合区域图、坐标统计图和分布示意图三大类,因此对考生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2、立足于课改,突出核心素养考查,指引课改方向。
本卷非常注重对考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人地协调观考查如第6题我国东北长白山区森林铁路沿着河谷分布的特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考查如第37题以湖泊演化为线索,考查板块运动、地形、气候、水文与湖泊演化之间的关系,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要素综合、空间综合与时间综合能力,进而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和综合性思维对各地理要素进行关联分析;区域认知考查如第1-3题长江三角洲、第4-5题欧盟、第6-8题东北、第9-11黄河中游、第36题澳大利亚、第37题中亚里海、第43题安仁古镇和第44题美国五大湖区和密西西比河流域,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域空间定位和区域空间尺度问题;地理实践力考查如第43题考生可以结合自身旅游经历来分析安仁古镇留宿游客少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3、立足于评价,突出“四层”“四翼”地位,导向教学备考。
作为“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与“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在2019年全国卷Ⅰ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本卷中基础性必备知识考查比重较大(如第1-8题),因此考生入题较快,得分率较高;第9-11题和第37题分别考查自然地理模块的河流水文特征和湖泊演化过程,综合性较强,对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和关联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43题保护性开发安仁古镇和第44题环境修复充分体现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价值导向;第37(4)根据里海的形成原理推测地中海和黑海未来演化为湖的必要条件则要求考生须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应用性);第43题则需要考生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结合自身旅游生活经历,采用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提出吸引游客留宿古镇的具体可行性措施。
最后,与2018年相比,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Ⅰ有三处不容忽视的变化,值得大家关注和深入研究。一是人文地理模块分值明显上升(必做题部分第1—8题、第36题共计高达56分),远超自然地理模块,使得试卷整体难度有所下降;二是第36题和第37题都以世界区域为背景,打破了传统的“世界+中国”组合模式;三是新课标卷的标志性题型——“开放式问题”没有出现。
来源:恩施教育科研公众号
责编:文梦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