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恩施专家评语文 、数学高考试卷

2019-06-08 21:36  

有一种心情叫高考结束啦,是不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是不是想疯狂一把?


且慢,我们还在加班呢!请问语文是不是最有文化味?数学题中维纳斯到底有多高?来来来,请看恩施专家怎么评两科试卷。



语文教指委专家

主任委员:

尹应睿  恩施一中 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

向贤琼  州教科院 高级教师


委   员:

谭本贡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吴京华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伍友华  利川一中 高级教师

尹明华  建始一中 高级教师

梅其涛  巴东一中 高级教师

叶 梅  咸丰一中 高级教师




一、整体评价


2019年语文全国Ⅰ卷命题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依托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材料契合时代脉博,与新时代主题共振,继续体现重视传统文化、观照社会、关注人文等特点,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高考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价值导向。


1、紧扣考试大纲,试卷结构稳定


2019年语文全国Ⅰ卷紧扣考试大纲,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等方面基本无变化。跟前两年的高考试卷相比,较为平和,面对新高考改革,整体体现了平稳过渡的理念。


2、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育人功能


语文全卷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论述类文本《照亮与雕刻民族的灵魂》传达了文艺作品应扎根人民的基本思想;文学类文本第8题要求分析中国的脊梁在小说中如何体现;文言文中贾谊不但才华过人,而且满怀赤诚、热心政事;名句名篇默写题要求默写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是为国戍边、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重塑劳动教育理念,旨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选文和设题坚持了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了学生健康向上的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3、弘扬传统文化,凸显核心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高考都是焦点所在,今年全国卷Ⅰ持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论述类文本选自铁凝的《照亮与雕刻民族的灵魂》,实用类文本介绍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文学类文本《理水》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文言文《屈原贾生列传》节选自史传文学经典《史记》,语言文字运用重点介绍古琴艺术。这些选文旨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从而凸显学生的核心素养。


4、贯彻课程标准,强化情景交际


本次高考作文要求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强调了语言交际活动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设置了具体的情景,贯彻了语文课标 “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的考评理念,同时契合了表达与交流目标:“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的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景和历史文化情景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因而行文时形式要符合演讲稿要求,语言表达要注意情景对象,且要有较强的现场感和鼓动性,做到激情其里,文采其表,这种形式的要求符合写作本质,可有效避免套作、宿构。(具体分析见上一期作文点评)


二、分块举隅


1、现代文阅读


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强化素养立意、能力主导,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体现语文考试的人文特点与时代气息。


论述类文本阅读设题规范,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难度适中。


实用类文本阅读仍然为多则材料,立足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小说阅读节选鲁迅的故事新编《理水》,阅读难度较大,考生不易读懂小说内涵。第8题,如何塑造“中国的脊梁”的?实际上是考查塑造人物的技巧,但因结合文本对“中国的脊梁”解读不深,考生可能出现审题偏差。第9题“请从‘故事’和‘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有意规避套路答题,需要考生思维灵活,深入理解“新编”的含义。


  本部分体现三个立意。

  一是能力立意。论述文本阅读选取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实用类文本关注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理水》,命题紧密联系高中课程标准,严格落实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筛选整合信息、重要概念含义、概括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鉴赏分析文章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等考点均有涉及,对考生的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查。
  二是实践立意。实用类文本选取有关“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有文字有表格,有策略有案例,考查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分析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情感价值观立意。论述类文本阅读开篇就提出文学艺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的问题,最后得出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的结论。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直接引用鲁迅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来提问,考查鲁迅《理水》中大禹人物形象的理解,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考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2、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从题型上看,文言文阅读是近几年以来最为稳定的一道大题。从选材上看,仍然遵循从正史中选材的命题思路。今年高考第一天恰逢端午节,考题选材涉及与屈原紧密相关的人物贾谊,选取《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既体现了高考试卷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方向,又不回避社会生活热点,试卷在文言选材上暗扣传统节日,体现了命题的巧妙与创新。


古代诗歌阅读: 2019年诗歌鉴赏题选材继续以唐宋作品为主,选取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从题型看,以一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呈现。两道试题分工不同:选择题在检测考生理解、分析能力的同时,发挥助读功能,帮助考生理解诗意;简答题重在引导考生对诗作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分析与鉴赏。选择题四个选项着眼于具体的诗句,从表达技巧、语言以及思想感情等设题,通过考生对选项的正误判断,检测考生对全诗的理解。简答题着眼于全诗最有价值、最具特点(思想和艺术)的地方,通过具体问题的解答,检测考生对诗歌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的能力。选择题与简答题搭配,完成对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检测。


名篇名句默写:默写题继承情境式默写的方式,材料选取《逍遥游》《蜀道难》《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着重于作品中能展示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优秀品德、情操等相关内容的诗句的考查。


3、语言文字运用


今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可用一句话概括: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历年高考试题中,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追求变化与创新的“试验田”,今年此模块的命题由三个完整语段组成,涵盖了第17题至21题,较去年而言,第一个文段的17题至19题,沿袭了去年情景化设题模式,唯一变化是第17题由成语考查变为词语考查,考查面更广了,这种命题导向很好,但也意味着今后备考难度有所增加。第20题由去年的应用文书面语与口语的得体运用改为填句衔接,既是变化(与去年相比),也是不变(全国卷最近几年仅去年未考),但从命题角度看,与第19题考查的衔接有重复; 第21题又重拾若干年前考查过的新闻语段压缩题,这也提醒今后高三备考的师生们在备考时注意考点的全覆盖,切忌漏点。


今年的语用题一如既往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也较好地诠释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如关于“古琴艺术”的文段,“琴者,心也”“琴者,禁也”,弹琴既是为了和心灵对话,自我欣赏,也是为了约束自己,修身养性,这就体现为德育的层面。正如作家梁晓声所云:“真正的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就呈现得更为充分。如三篇选文就选材而言,既有文化的热点(传统文人的古琴艺术选文),又有生活的热点(压力与血糖变化的关系选文),还有时事的热点(中欧陶瓷交易选文),既体现了美育方面的内容,又有文化传承方面的命题考量。总而言之,全国1卷的语用题较充分地彰显和发挥了语文学科在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


4、作文


作文解析链接

最新!恩施权威教师评高考作文(附下水作文)

此为恩施教师即兴创作,不作为评判依据,勿对号入座



再来一篇下水作文:




怠惰安能成伟业 勤劳方可兴家国


咸丰一中教师  严开印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怠惰安能成伟业,勤劳方可兴家国”。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以勤劳著称的民族。诸葛亮《诫子书》云:“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教导后人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立志苦读,耗神劳心;韩愈“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告诫我们勤劳方能成事,怠惰必误其功;刘禹锡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启迪我们欲获成功,就必须艰苦劳作,不懈追求。可以说,纵观历史,正是一代代华夏儿女的辛勤劳动,才创造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


同学们,作为学生,一路走来,我们是求学路上的劳动者,深知辛勤劳作方能有收获的道理;我们从小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关于热爱劳动的教育不可谓不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观念也自幼为我们所熟知。但遗憾的是,放眼我们身边,以学习紧张、学业繁重为借口,不爱劳动、轻视劳动甚至拒绝劳动者大有人在。有的同学对班级、寝室、校园的卫生打扫怨声载道,敷衍应付,草草了事;有的同学对每天辛苦上班的门卫叔叔、食堂阿姨、环卫工人冷眼相待,不屑一顾;更有的同学从来不做家务,甚至到高中毕业仍连一碗面都不能煮好,一件衣服都难以洗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试问以如此观念和能力,我们如何能成为真正的天之骄子?如何能在毕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精英领袖?更如何能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欧阳修《伶官传序》有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回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优秀的领导人在建立丰功伟绩背后的“躬耕陇亩”之举。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带头认领“责任田”,亲自参加劳动,挖土种菜,浇水施肥,带领军民自力更生,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开辟出了“陕北的好江南”;邓小平同志在江西南昌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期间,没有一点架子,和工人一起修拖拉机,扭螺丝钉,毫无怨言,在辛苦劳动中度过人生的低谷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岁作为知青插队梁家河,住窑洞,吃粗粮,干农活,一待就是七年,用劳动铸就了扎实的人生起点。所以他说:“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是啊,劳动创造幸福,奋斗获得成功。正是这种紧接地气、注重实践的艰苦劳动,锻炼了他们的体魄,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丰富了他们的经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也成就了一代代伟人。


同学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几年以后,当我们经过历练,走出“象牙塔”,满怀创新理想,迈进社会这所万能大学,或许才能更清楚劳动对于一个人成才、成功的重要意义。当我们能踏实践行习近平主席“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之时,我想,这样的辛勤奋斗和创新劳动必将成就我们的精彩人生;而我们每个人劳动之力的汇集,也终将铸就伟大的“中国梦”!


谢谢大家!





数学教指委专家

主任委员:

向  琪  恩施高中 特级教师


学术秘书:

周   威  州教科院 一级教师


委   员:

刘秀军  恩施高中 高级教师

严新国  恩施一中 高级教师

刘坤成  恩施三中 高级教师

罗克江  利川一中 高级教师

徐小华  宣恩一中 一级教师

张世林  巴东一中 正高级教师



一、对数学全国卷Ⅰ理科卷的点评


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理科卷在考查内容、题型分布、分数设置等方面保持稳定,严格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2019考试说明为依据,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试卷中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特点明显,突出更加关注思维品质的教学导向。


1.注重基础,凸显通性通法


第1、2、3、7、8、9、10、13、14、17题都是常规基础题;第5、11题只要注意解题方法,也容易解决;第12题较难,但只要学生掌握了求外接球半径常用的三类方法,也没有大问题;第15题是一个老题目,但有所创新,在老题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主客场胜率不同的条件。第16题的离心率问题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几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几乎年年考。

2.考查文化,体现数学艺术


对数学文化的考查简单明显。例如第4题以“断臂维纳斯”为情境,将黄金分割与人体比例融合,给人很强的视觉艺术冲击,第6题以中国国学周易六十四卦为载体,结合概率,立意较新。第21题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建模,抽象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贴近生活。


3.顺序调整,注重数学思维


相比较以往的高考试卷与各种模拟考试试卷,试题有较大新意,主要体现在试题的顺序变更与内容变化。选择、填空增加了一道数学文化和一道概率题,没有考查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三视图、线性规划等。试卷最大的变化在解答题。

变化之一,压轴题第21题通常考查函数导数不等式,今年奖函数导数提前到了第20题的位置,且两小问都是证明题。

变化之二,概率统计和数列相结合命题较新颖,且概率统计原来在高考中基本都是第18题的位置,2018年高考后移到第20题的位置,今年继续后移到第21题压轴题的位置,说明概率统计题目难度逐步增大。

变化之三,解析几何自去年难度下降,今年继续降低难度,减小运算量,放在第19题的位置。

变化之四,以前高考大题中三角函数与数列交替考查,近几年基本没有同时出现,今年同时出现在大题中。

变化之五,选做题中第22题极坐标参数方程,化参数方程为普通方程难度增大,其本质是万能公式。选做题中第23题以往总是考察绝对值不等式相关问题,今年变成纯粹的证明不等式,突出对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对没有准备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4.能力立意,落脚核心素养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用数学的观点组织材料,体现对知识的综合与灵活运用,考查核心素养。例如第4、8、12、15、18、21题等,主要体现对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的考查,符合新教材新高考的基本理念,这对于学科素养较弱的学生是一个坎,尤其是第21题压轴题能力立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


5.难度加大,有利于选拔人才


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理科试卷大多数题目从考察内容、考察的知识点等角度说没有太大变化,但和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理科卷相比较,今年试题难度明显增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选择填空题,从每一个题目来看都不算太难,但放在一起,就没有这么轻松了。能够很快得出答案的有第1、2、3、6、7、13、14题,其它的题都要经过适当的计算,或者讲究解题技巧,或者对能力有要求,前面耽搁时间多了,后面大题就比较被动;

二是函数导数题由原来21题压轴题的位置提前到20题的位置,但和2018年压轴题比,难度没有下降,同时今年的压轴题概率统计文字较长,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有时间,有耐心,还要有能力才能做的出来;

三是概率统计和数列结合综合命题较新颖,学生缺乏训练,没有思想准备;

四是选做题,第22题极坐标参数方程,化参数方程为普通方程难度增大,学生若放弃22题而选择23题,今年的第23题证明不等式,这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这四点原因导致今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比去年难一些,会增大考生的区分度,但这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二、对数学全国卷Ⅰ文科卷的点评


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文科试题的设计严格遵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试卷结构、题型、题量、知识分布等方面继续保持相对稳定,但试卷整体难度较去年有明显上升。区分度预计比去年要大,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试题立足基础,聚焦主干,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如函数与导数、等差、等比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仍保持较高的比例,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


坚持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以问题为抓手,以数学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考生个体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如第19、20、21题)。试题凸显对数学核心素养中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数学抽象等的考查,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和灵活应用(如第4、6、12、16、17、19、20、21题等)。


渗透数学文化,体现育人审美导向(第4题)。


解答题的编排顺序打破常规,第17题变成概率统计题,压轴题由传统的函数与导数变为解析几何题(直线与圆),选做题与去年相比难度加大(第22题的消参,第23题不等式的证明)。试题进一步与新课标有效对接,新课标删去的内容如三视图和线性规划都没有考查,有利于减轻课业负担。


总之,2019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文科试卷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同时也兼顾了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三、从高考试卷看教学


综合文理科试卷看来,都基于高中数学核心内容,突出考查学生“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高考就是指挥棒”,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回归教材、回归基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


1.紧扣课标,深钻教材是正道。


2.夯实“四基”是根本。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把握本质,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思想方法的归纳与提炼、基本活动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全面落实教学要求,让“四基”融会贯通,纵横联系,了然于胸。


3.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是关键。


4.改革创新是方向。


5.聚焦课堂,规范训练,狠抓落实,注重实效!



2019年的高考已落下了帷幕,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所有坚持到此刻的考生都是值得鼓励的,因为人生是多样的,高考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但勇气与毅力却是每一种人生都需要的。


祝福每一位走出考场的孩子,收获一个无比灿烂的未来。


祝所有考生

金榜题名
来源:州高中教指委
责任编辑:董晶菁
主编:孙跃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