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来凤记者 周林)上世纪60年代,为给国家减轻负担,担任来凤县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从供销社的铁饭碗“下岗”。日常生活中,青菜、面条、馒头就是他的一日三餐,即便年事已高且患有疾病,但仍不忘循循教诲子孙要凭自己的本事学习、工作。
1955年,张富清转业到来凤县工作,同为老乡的妻子孙玉兰,追随张富清到了来凤。转业初期,按照军抚优惠政策,老伴孙玉兰成为公职人员。但是为给国家减轻负担,担任来凤县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从供销社的铁饭碗“下岗”。
张富清表示:“要我去动员这个事情,我首先就检查我个人,从我自己开刀,只有这样,做的工作才能彻底。群众才会没有任何说的。我本身也国的硬。”
老伴孙玉兰表示:“我之前在合作社,下岗之后,我就在家里没有事,我就给人家当保姆,有时间就出去捡材,在家里喂猪。”
由于家里经济情况差,主要收入又都来自张富清一个人,夫妻俩从小就教育着孩子们勤工俭学,学会忙碌各种农活,一套衣服也是老大穿完老二穿。作为当时孩子们的老师,老人向致春也表示,认识张富清多年,从没听说过张老向谁借过钱,提出过困难。
退休教师向致春表示:“他是以身作则,他自己生活很简朴,穿的也不好,穿的都是很久的衣服,比一般的干部都穿的差,特别教育他的子女,也不能讲吃穿,要老老实实做工作。”
从转业到离休,张富清数十年如一日,日常生活中,青菜、面条、馒头就是他的一日三餐。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从30多年前搬入至今,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细数家里的老物件,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成为了张富清最心爱的物品。
张富清表示:“补一下我就照常用,一直用了几十年,最后实在不能用了,我就把它保存起来。”
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在部队服役时的铁杯,自己修修补补了很多次。虽然行动不便仍坚持自己做家务,告诫子女要珍惜好时代、发挥好热量。
张富清表示:“对我家庭的子女比较严肃,我有言在先,出去之后做什么事,要靠自己学习的本事,国家录用你你就工作,考不起录用不起的话,就自己找生活。”
革命年代冒着枪林弹雨冲锋,转业之后主动请缨来到偏远贫困山区工作,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张富清同志始终秉持“勤俭治家、带头表率”的传统品质,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
来源:云上恩施来凤通联
责任编辑:董晶菁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