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改革开放40年恩施州交通运输巨变
2018年8月18日,“小康之约”2018秘境巴东高山森林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巴东县野三关镇鸣枪起跑,来自国内外的3475名运动员和近10万名游客坐飞机、动车、汽车来到千年古镇野三关,在参加比赛的同时亦可在森林花海避暑纳凉。
野三关镇,地处鄂西屋脊绿葱山脉南麓,扼川鄂咽喉,北望长江,南临清江,是大山与平原的天然屏障,是恩施州自古以来的咽喉要道,也是318国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沪渝高速和宜万铁路上的恩施门户,她的变迁正是恩施州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缩影。
若有岁月可回首 崎岖山路梦依旧
回首1980年,318国道上的野三关镇作为恩施的东大门,全州的土货与山外的洋货在这里流转,去武汉进四川的旅客和到巴东乘坐轮船的游客在这里歇脚,野三关也在国道经济的熙熙攘攘中热闹异常。
1980年的恩施,全州通车里程5015公里,只有318、209两条国道,巴石公路纵贯南北、汉鱼公路横贯东西,公路运输作为全州主要的运输方式,一纵一横将恩施与大山外的世界相连。境内水路运输以巴东港为主,有长江航道39公里,到1989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2.12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达到43.53万吨。除公路与水路之外,只有修建于民国时期的恩施机场开通了武汉-宜昌-恩施航线。
此时的恩施,形成了公路交通为主、水路和航空交通为辅的交通线路。但是,改革开放初期,公路等级不高,农村公路太少,水路通航条件不足,出行方式依旧单一,崇岭绵延,河谷纵横,村民出山大多靠肩挑背驮,恩施人民走出大山的道路依旧险峻而崎岖,恩施这块湖北西部的璞玉,依旧是朴实无华未雕琢,养在深山无人识。
改革春风轻拂面 丘壑之间路连绵
伴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恩施的山山水水,恩施州交通建设的步伐由此加快。
20世纪80年代,恩施州抢抓以工代赈和经济断头路建设,围绕公路、航道、港站三大建设,通过企业下放、放宽搞活、简政放权、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运输市场。
到1990年,全州通车里程达到8050公里,等级公路达到1679公里;全州755个区乡镇,有725个通乡村公路;建成2个县级汽车客运站和6个区级汽车客运站,客运初步形成以州城为辐射中心,沟通394个区乡的客运网络。恩施许家坪二级民用机场1986年动工修建,1993年11月建成使用。
20世纪90年代,恩施州认真执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将公路建设要求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将交通基础设施使用从福利型向商品型转变,将交通建设投资由国家投资向多方筹资转变,以318国道二级公路改扩建为龙头,以乡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等和“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
到2000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784公里,等级公路达到2714公里;实现100%乡镇通公路,90%以上行政村通机动车路;全州初步形成以318、209国道为枢纽,省道、县道为骨干,上下连接、内外开通的公路网络,全州国省干线公路基本实现畅通、安全、舒适、优美的路域环境。伴随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巴东港复建启动,巴东长江公路大桥加快建设,新增航道里程10公里,提高航道等级261公里。开通省际客运路线57条、跨市客运线路32条、跨县客运线路87条、县市内客运路线398条。1998年,恩施许家坪机场取得3C级机场许可证,航空通达能力显著增强。
劈山凿石通天路 综合交通始成网
进入21世纪,恩施州抢抓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机遇,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等级提升,把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作为根本目的,把改革创新作为交通发展动力源泉,以现代交通理念引领先行跨越,坚持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争取部门支持,凝聚各界共识,形成“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的强大合力,交通运输发展翻开了历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
经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三个阶段的攻坚克难,铁路、公路接施州通九州,高速、航空连五湖通四海,以沪渝、沪蓉、恩来、恩黔高速和宜万铁路为大通道,国省干线和县乡公路为主骨架,航空和水路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初具雏形。
2006年,恩施许家坪机场历经10年扩建,开通B-737航班,结束了恩施机场只能起降小型飞机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票价居高甚而一票难求的坚冰。2008年恩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万人次。2011年12月恩施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开工,2013年8月恩施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投入试运行。许家坪机场飞行区等级升级为4C,设计起降机型明确为B737-800。
2009年12月,沪渝高速公路历时5年零5个月全线贯通试运行,恩施州结束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沪渝高速公路湖北西段作为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的典型代表,是迄今为止国内工程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地质最为复杂、施工最为艰难的高速公路之一。被誉为“我国乃至世界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和技术发展水平的范例”,标志着恩施州交通发展史的新纪元。
2010年12月,宜万铁路全线开通,结束了恩施州无铁路的历史。宜万铁路全长377公里,总投资225.7亿元,于2003年12月1日在恩施站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宜万铁路东起湖北省宜昌市,西至重庆市万州区,途经湖北宜昌、恩施州和重庆市万州区所辖的十个县市(区),是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主骨架之一,是沪、汉、蓉快速通道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通中国东、中、西部的重要交通纽带,是世界上施工难度最大的铁路。宜万铁路的建成,对于长江流域国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步伐,增进民族团结,完善和优化铁路路网结构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13年6月29日,最后一根铁轨在重庆市长寿区铺设完成,全长262公里的渝利铁路全程双线铺通。7月1日,全国铁路实行新运行图,武汉—宜昌东—恩施—利川开通联程列车,在宜昌东站“无缝”换乘,恩施至省城武汉的动车仅需4小时即可到达,曾经恩施人民到达武汉需要耗时三天从318国道翻山越岭的日子成为历史。
2014年6月,沪蓉高速高岚至巴东段正式开通运营,12月宜巴高速公路历时5年建设正式通车,1966公里的沪蓉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2014年12月,恩来、恩黔高速公路历经40个月建设建成通车,结束了宣恩县、来凤县和咸丰县不通高速的历史。
恩来高速是陕西安康至来凤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点接沪渝高速,向南接包茂高速、杭瑞高速,全长86.135公里,概算总投资77.49亿元。恩黔高速是沪渝高速和包茂高速的连接线,是鄂西南地区进入渝、湘、黔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鄂西南、渝东南和湘西、黔北地区上沪渝高速通往东部地区的捷径。全长70.91公里,概算总投资63.53亿元。恩来、恩黔高速公路是恩施州最先采用招商引资进行建设的高速公路,开创了恩施州交通发展新模式,助推了利万、宣鹤、建恩等高速公路建设进程,全州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指日可待。
根据规划调整,全州纳入国家公路网线位规划和普通省道网线位规划的国道由2条增至7条、省道由13条增至26条,国省道总里程达4177公里。5条高速公路、18条国省干线、11个水运和部分站场及农村公路项目纳入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十二五”规划。
谋划枢纽中心新定位 开启交通先行新征程
进入“十三五”时期,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脱贫攻坚、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一元多层次”、“两圈两带”和“一红一绿”建设等重大举措;州委州政府提出建成武陵山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的发展目标。国家、省持续支持民族地区、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区加快发展,系列发展机遇、多重政策叠加,使“十三五”成为我州新一轮交通运输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投资高峰期、转型关键期和重要成长期。
围绕建成“武陵山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这一总体目标,恩施州突出增量、提质“两大重点”,将畅通快捷航空、高效铁路、高速公路“三大通道”,建设国省干线骨架网、农村公路循环网、内河航道畅通网、智慧交通信息网“四大网络”作为奋斗目标,力争在“十三五”末期基本建成恩施连接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关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4小时交通圈”,州城至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交通圈”,州城至县市城区及县城至乡镇“2小时交通圈”,乡镇至行政村“1小时交通圈”和连接核心景区“精品旅游线路交通圈”的“五大交通圈”。
为早日建成“武陵山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这一总体目标,恩施州立足实施实施“千亿项目”建设工程。力争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4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0公里以上,提档升级国省干线公路800公里,建设精准扶贫公路35000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44公里,全面缓解发展不够、总量不足的供需矛盾。
拓展快捷航空大通道,启动恩施许家坪机场迁建选址论证等前期工作,以打造武陵山区支线航空枢纽为重点,统筹规划全州民航机场布局、航线开通数量和运力配置规模,实现通用航空发展获得历史性突破。
构筑高效铁路大通道,推进黔张常铁路、郑万铁路、腾龙洞至大峡谷至恩施火车站旅游观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安张衡铁路、昭黔恩铁路前期工作,谋划穿越恩施主城区的高速铁路,实现内外快速交通联系。
完善高速公路大通道,重点推进安来高速公路建始陇里至恩施松树坪段、宜来高速公路鹤峰容美至宣恩当阳坪段等在建高速;开工建设安来高速公路鄂渝省界至建始陇里段、来凤至咸丰高速公路、宜来高速公路鹤峰至五峰段等高速;积极争取利川至咸丰高速早日开工,争取巴张高速巴野段先期开工。
以恩施综合运输枢纽为中心,利川、巴东和来凤运输枢纽为副中心,建始、宣恩、咸丰和鹤峰运输枢纽为支点,完善“一主三副多点”布局。围绕立体化、枢纽化、网络化“大交通”战略定位,加快构建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内畅外联、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确立恩施武陵山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地位。
2017年12月,是恩施州交通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全长42公里的利万高速与重庆段同步建成通车、全省普通公路中建设难度最大的巴野二级公路全线通车、清江跨度最大的水布垭大桥基本建成,一桩桩交通发展的喜讯传入恩施人民的耳中,恩施人民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
截至2017年底,全州在册公路通车总里程2305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5公里,普通国省道3426公里,县道886公里,乡道4407公里,村道13889公里,公路网密度为95.61公里/百平方公里;122公里的宣鹤、建恩等在建高速公路正稳步推进,宣鹤高速预计2018年底基本建成,建恩高速预计2019年底基本建成;来咸、利咸、鹤峰东段、建恩北段、巴张等高速公路及1509公里普通国省道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全州88个乡镇中76个通达国省道二级公路。除10个村受重点项目、通村桥梁建设影响外,其余行政村已通沥青水泥路、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恩施港获批成为全省第20个重要内河港口,全州24条通航河流通航里程达590公里。全州已建成综合枢纽1个、二级站4个、三级站5个、四级站14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28个。
截至2017年底,铁路建设着力提档升级,在建黔张常铁路、郑万铁路加快建设,年度工程建设投资计划,黔张常铁路已完成计划投资30.9亿元,占工程建设投资总计划的58.3%;郑万铁路完成计划投资6亿元,占工程建设投资总计划的12.8%;安恩张铁路、恩黔铁路、渝武高铁、旅游观光铁路前期工作深入推进;运营铁路开行列车已达到53对,其中动车组列车(含高铁)39对、普速列车14对。2017年累计发送旅客653.56万人次,发送货物65万余吨。
截至2017年底,恩施机场迁建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延伸机场服务功能,建立宣恩县异地城市候机楼,开通机场直通车;恩施机场已开通航线11条,可通航全国14个城市,2017年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达77万人次,飞行6210架次,完成货邮吞吐量1170.74吨。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恩施州围绕“交通强省三年攻坚行动”和打好“交通四大攻坚战”,主动作为、强化担当、攻坚克难,交通运输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车行恩施,只见一座座桥墩拔地而起,一条条“玉带”连绵舞动。建恩高速、宣鹤高速、黔张常铁路、郑万铁路建设现场如火如荼;恩施大峡谷旅游公路、利川佛宝山旅游公路、巴东野三关花海旅游公路在这个夏天里人潮如织,产业路、旅游路通达能力持续增强。
全州普通公路项目“建养一体化”启动实施,国省道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筹措难题得以破解,普通交通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显著提升。
各县市立足脱贫攻坚任务,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广大农村的面貌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坦途上日新月异。截至2018年6月底,累计建成农村沥青(水泥)路1983公里、农村砂石路709公里,完成“455”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632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和交通厕所革命正大力推进。
恩施,山水厚重、生态优沃、资源富集。
曾经的恩施峰峦叠嶂,群山锁扼,让这里的人们仰叹高天,呼唤坦途;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的相继开通及航空线路的不断拓展,制约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步打破,曾经的闭塞之所已变为通衢之域。
明天的恩施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我们热切的期待,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奋力开启恩施新时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新征程,恩施的明天必将繁花似锦,恩施的未来必定灿烂辉煌。
供稿:恩施州交通运输局,通讯员:王郑
(责任编辑:江思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