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报告,整理好约谈记录,这个问题线索就处理完毕了,这是我进入纪检监察系统参与核查的第一个案件。这条问题线索反映的问题其实特别简单,但背后的教训却发人深省,更是让我获益匪浅。
这条问题线索源于精准扶贫领域“大数据”核查工作,线索反映,“椒园镇红岩卡村一组村民覃某某退耕还林补助与实际不符,存在多领问题。”
“秉承公心,核查清晰不徇私。”牢记这一原则,我们镇的纪委书记谭发凤、镇纪委副书记王文君迅速入户核实覃某某退耕还林补助相关问题线索。
“您好,我们是椒园镇纪委的工作人员,请您把户口薄、林权证拿出来,我们需要核查一个问题。”我们简单自我介绍后切入了正题。
覃某某拿出了户口薄和林权证,经过核实,覃某某确实是农业户口,2003年她本人承包经营耕地二台坪(小地名),实施退耕还林0.7亩,栽植树种为花椒,并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第二轮补助发放125元/亩,补贴87.5元/年,符合政策。
为确保核查准确,我们又迅速赶往椒园镇林业站调查退耕还林补偿款事项。
工作人员现场搬出十多年来退耕还林的花名册和账目,我们如大海捞针一般,一一查找红岩卡村每年的退耕还林补助金和花名册,但是仅发现退耕还林补助与退耕还林面积一致。
如何才能查出覃某某是否多领了补偿款呢?我们一度陷入迷茫。
“走,去财政所查账,退耕还林补助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遗漏。”在谭书记的提议下,我们来到了椒园财政所。
在财政所,我们又翻阅了无数账本,依旧是毫无所获,我心里开始在想,这种“工匠精神”是不是徒劳的,还平添了工作量?
“等一等,你们谁记得覃某某退耕还林那块地的地名?”就在大家陷入迷茫的时候,谭书记忽然抛出了问题。
“好像叫二台坪。”觉察到一丝进展,同事王文君赶紧接过了账本,“这就对了,二台坪小班。”她惊喜道。
原来,红岩卡村2014年“三椒线”公路扩建,覃某某的退耕地块(二台坪小班),因国家建设需要被占用约100平方米。这100多平方米,换算后为0.177亩。
这块地在国家征用时,就已经给过补偿,因此,在实行退耕还林补偿时,这0.177亩不应该又享受补偿,属于多领。
面对查实的结果,我不由地心生敬佩,也为我之前的想法深感羞愧。此刻我才明白,身为纪检监察人,首先要端正态度,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谨言慎行,避免工作失误,这多领的“0.177亩”是给我的一次深刻教训,同样得到教训的还有椒园林业站负责人。
由于被征用山林面积小,未引起林业部门的重视,最终因工作失误导致实际发放面积多0.177亩,2014年至2017年,共计多发放88.5元,椒园林业站将在本年度退耕还林发放中扣除多发放的金额。
最后,按照组织程序,我们对林业站负责人田某进行了警示性约谈,并责令其对工作失误作了深刻检讨。
这“0.177”的教训,不仅给林站负责人和退耕还林经手人敲响了正确履职的警钟,也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它让我深刻明白纪检监察人必须坚持“工匠精神”,抓小抓细抓实,纪检监察工作中决不能有“差不多”的念头,必须保持定力、持续发力,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宣恩县椒园镇纪委 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