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 | 龙凤试点的“小康跨越”

2018-12-07 15:33  

这张照片我会珍藏一辈子。

龙凤集镇全景。

夏日青堡。

龙马风情小镇。

双堰塘中心社区。

“以龙凤为点、恩施为片,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2013年初,一次旨在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探路子的综合扶贫改革壮举,在武陵山深处的恩施市龙凤镇悄然推进;一场气势恢宏的建设场面,在这片典型的贫困山区拉开帷幕。

286平方公里、7.1万人口的龙凤镇,成为国家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恩施州委、州政府和恩施市委、市政府将试点建设分别作为全州、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首选之首,主动作为、合力推进,经过全镇干群5年夜以继日的积极探索和艰苦奋斗,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农村田园景象铺陈在武陵山腹地。目前,龙凤镇正沿着加快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五个龙凤”,从“扶贫试点”向“小康试点”跨越,阔步前行。

5年时间,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让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镇面貌焕然一新、三产结构更加合理优化、农民收入实现翻番,并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北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湖北改革奖”等10余项荣誉称号。

“我们的生活有了大变化”

初冬的一天,我们一行前往龙凤镇青堡村采访,沿龙马集镇至青堡的盘山公路一处挂有“龚大爷土特产”的吊脚楼格外引人注目。房子的主人叫龚延祥,今年78岁。此前,李克强总理已先后两次到他家了解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2012年12月29日,李克强冒雪重访他的“老朋友”龚延祥,询问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说起李克强两次到他家的场景,龚老汉至今仍记忆犹新:“李总理第一次来时我正从地里干活回家喝水,第二次来天正下着大雪,大老远跑到山沟沟里看我们,太难得了。这几年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我家居住条件改善了,经济收入也有了,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记者环顾龚家四周,原来的危房吊脚楼已被整修,室内已粉刷、装饰一新,堂屋里摆放着木质现代家具,墙壁上挂着两幅龚延祥当年与李克强的合影。据龚延祥介绍,为了帮扶他家早日脱贫,村支部书记吉尚兵2013年起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引导他加入养殖专业合作社,免费为他提供200多只鸡苗,鼓励他将10余亩挂坡地实行退耕还林,并帮助老人的儿子在集镇就业。如今,一家人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离开龚老汉家,沿着盘山公路我们来到青堡村茶园沟组符茂艳家,这也是李克强总理两次到过的农家。据符茂艳的妻子杨芳介绍,这几年政府对她家的帮扶力度很大,2017年享受到一套125平方米的安置房,今年政府又投资建了一个100平方米的香菇大棚,自己投资兴建了一个存栏140多头的养猪场,正铆足劲奔向脱贫致富路。

“过5年我再来,看你们过上新生活,跨个大步子!”这些年,李克强总理的声音一直激励着恩施的干部群众。2012年12月29日,李克强到龙凤镇考察时要求“以龙凤为点,恩施为片,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一次旨在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探路子的综合扶贫改革壮举,在武陵山最深处悄然推进。

扶贫搬迁“挪”穷窝

白墙、青瓦、木质门窗,一排排特色民居镶嵌在青山绿水间,样式统一的民宿招牌寓示着这里的兴旺。

“我家以前居住的那个地方,交通十分不便,又没有什么产业发展,只好出门打工。现在搬到居民点之后,不仅居住环境改善了,还发展起了民宿旅游。”龙凤镇青堡村“兄弟家庭农场”负责人黄正学真正尝到了扶贫搬迁的甜头。4年前,黄正学一家6口人还居住在青堡村后河组的一个山坡上,2014年,根据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他家选择搬到几公里之外的青堡,按照统一的规划、外观设计修起3层楼房,享受到人均补助1万元、退耕还林、新农村建设补助资金、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共计10多万元资金,还可以享受水、电、路、绿化、网络等公共服务。

依托当地的气候条件、田园风光、民居特色和淳朴民风,2017年黄正学放弃在外打工的高薪收入回乡,与邻居胡为高成立“兄弟家庭农场”,发展民宿旅游和特色种植、养殖业。每到夏季,前来避暑游玩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全家人吃上了“旅游饭”。

据青堡村原支书廖康元介绍,围绕李克强总理“四句话”指示,龙凤镇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用足用活“易地扶贫搬迁”一批的政策措施。截至目前,青堡村已退耕还林8262亩,扶贫搬迁169户625人,全村发展民宿80家,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龙凤镇地处山区,有些地方交通、饮水、用电等生产生活环境较差,不宜居住,急需搬迁一些农户。为解决“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现实问题,龙凤试点依据农民意愿和经济水平,出台制定了切合自身实际的扶贫搬迁、移民建镇发展规划,在精心打造龙凤民族新镇和龙马风情小镇的同时,配套产业发展,大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集中居民点,走出一条产城融合、留存乡愁的就地就近式新型城镇化之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近5年来,龙凤镇建成9个中心社区和37个居民点,“新市镇、新社区、新农村”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6400余户2万多群众有序从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后劲不足的偏远区域搬迁至集镇、中心社区或居民点,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目标。

把农户“绑”在产业链上

2018年9月25日,恩施州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第二条碾茶生产线安装完毕。今年5月12日,该公司第一条碾茶生产线正式投产,一筐筐绿茶进入流水线,吐出青翠欲滴的抹茶粉末。这些来自大山深处万亩茶园里的嫩叶,将进入伊利、娃哈哈、香飘飘的酸奶、蛋糕中,成为那一抹清新的绿色。

2017年11月,按照“恩施所需,杭州所能”的东西部协作计划,由全国最大的抹茶加工和出口企业浙江新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出资70%、湖北金果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30%联合组建恩施州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自动化、现代化的思路,在龙马风情小镇建成一流的集生态茶园和标准化茶厂为一体、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现代化茶叶示范产业园。

“我们过去只采春茶,夏茶、秋茶基本都撂荒。”村民告诉记者。去年11月,杭州新洲茶业来到龙马村,建设恩施首个抹茶生产基地,注册资金5000万元,使用的原料正是夏秋茶,今年该公司实际支付茶园租金60万元,直接劳务工资140万元。目前,公司正在进行茶园改造和基地扩建,预计2018年生产碾茶及抹茶40吨,产值约320万元,直接带动174户农户年增收3000元(其中贫困户76户)。2019年还将安装4条生产线,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000万元以上。

为了打通从产品到市场的渠道,由杭州艺福堂、正浩茶业、杭州茶厂3家杭州知名茶企联合成立恩施州龙马聚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立现代茶叶营销中心。让恩施州的茶叶产品借助杭州的平台,更好地走向市场。

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基础。龙凤镇始终将产业扶贫作为综合扶贫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招,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及烟草配套项目,共完成土地治理5万亩、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0970亩,建成特色产业基地6.2万亩,全镇72%的耕地实现集中规模经营。以市场主体为龙头,引进培育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1家,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带动1.2万户农户入社,把90%以上的农户绑在产业链上,与市场主体构成利益共同体。借力富硒、生态、绿色等恩施优势,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加工、全域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截至目前,龙凤镇三产结构比已由2012年底的32∶49∶19调整为25∶38∶37。

“今年,龙马风情小镇举办了龙舟赛、恩施女儿会、CFC钓鱼大赛等活动。这两天还有来自利川、鹤峰的游客前来游玩,每天晚上我们的篝火晚会广场都有节目,非常热闹。”恩施市龙马风情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帆介绍,各类活动吸引了近5万余名游客前来游玩、体验。节假日,联投公司还接待了3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住宿、餐饮、参加会议,龙马风情小镇越来越“火”,龙马片区民宿达127家,床位1000余个,民宿从业人员有600余人,同时还带“火”了富硒土豆、土家腊猪蹄、西兰卡普等特产小吃和农民手工艺品。

“我们还在杉木坝、店子槽、大转拐、吉心等村发展了草莓、葡萄、桃子、猕猴桃、柚子等多种小水果,从春末到初冬每个季节都有水果吃。”龙凤镇农业服务中心汪仕武介绍,该镇共发展小水果8960余亩,通过观光、采摘、体验等多种方式吸引了10万余游客,带动1600余户群众增收2000元至8万元不等。

近些年来,龙凤镇调整发展思路,将重点产业定位在“旅游+”“硒+”“生态+”等方面,随着农村在美化亮化、交通出行等诸多方面的大幅跟进,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农民吃上了“旅游饭”。

绿色崛起的“试点答卷”

“都看镜头,笑起来。一!二!三!茄子……”摄影师“咔嚓”一声,定格了龙凤镇双堰塘村村民和干部100张灿烂的笑脸。2016年1月29日,恩施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到村里免费为村民拍全家福。100位村民、干部共照幸福“全家福“,100张灿烂的笑脸上,绽放的是村庄建设变美丽后,村民生活幸福乐悠悠、干群关系融洽、文明盛行的农村新气象。

据了解,为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2014年4月,双堰塘村启动了村中心社区建设,规划面积为320亩,计划搬迁169户,采用“一户一基”的形式修建特色民居,社区配套建设有村委会、卫生室、幼儿园、超市以及污水处理厂,还建成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村老年日间照护中心,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2013年底,双堰塘村被市政法委表彰为“无越级上访村”。2015年5月,双堰塘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表彰为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双堰塘村只是龙凤镇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龙凤镇经济社会发展如火如荼,已是龙凤呈祥,实至名归;干部群众个个精神抖擞,早已龙马精神,群众满脸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据省委政研室调研报告,龙凤镇从老人到小孩都对党的扶贫工作、对基层干部作风、对生产生活现状“三个满意”,普遍感受到“龙凤试点几年完成了过去30年的发展任务”。

5年来,龙凤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李克强总理“四句话”指示要求,有序实施重点项目158个,累计完成投资24亿余元。特别是2013年至2015年,国家、省农发办每年安排的8000万元试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及产业化项目资金,2013年至2017年,中央财政每年给予的3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直接撬动了试点产业发展和扶贫搬迁等工作。5年间,6013户19339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由试点之初的43.9%降至1.58%(含低保户、五保户)。2017年,龙凤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63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97.1%,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3500元和10867元,比2012年的14613元、4185元分别增长60.8%和159.7%。

“龙凤试点成绩斐然,凝聚了省委、州委、市委的心血,得益于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全镇干部群众精诚团结、奋力拼搏。”龙凤镇党委书记程俊毅表示,目前龙凤镇已进入由“扶贫试点”向“小康试点”转型的关键时期,龙凤镇将抢抓机遇,找差距、补短板,建设小康龙凤;以打造“大山深处的互联网小镇”为重点,建设智慧龙凤;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加快建设山水龙凤;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龙凤;以“两个责任”为抓手,建设廉洁龙凤。

形成可资推广的试点经验

2014年初,李克强总理以批示的方式,要求“湖北省要在有关部委支持下,着力在创新综合扶贫体制方面破题,形成可资推广的经验”。紧扣总理批示,龙凤镇在金融服务、产业扶贫、基层治理等方面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恩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而有力的助推作用,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综合扶贫提供了恩施样本和龙凤经验。

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围绕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血脉、增强基层“造血”功能,建立“一卡两社”(一卡即农民信用卡,两社即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联合社、村级扶贫互助社)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两社”累计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农户融资4.5亿元;在全省首发农民信用卡100张,授信额度339万元。

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围绕盘活农村资产、资源,率先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并制定规范的交易流程,不断理顺交易秩序,将农村产权交易与担保融资有机融合,开辟农民收益新途径。平台建立以来,累计盘活农村土地2.8万亩,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民”,吸引大量工商资本流向农村,服务“三农”。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互联网+生态+硒+旅游”四种新业态,建立“1+2+3”产业发展模式(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两类专业合作社联合互助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市场主体发展迅猛,全镇70%的耕地变成特色产业基地,60%的农户融入产业链,成为懂技术、懂销售、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围绕提升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水平,建立“四位一体”镇村治理体系(以优选村医村教进村级班子、律师进村法律便民、农民办事不出村、乡风文明促进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体系),优选23名村医村教进村支两委班子服务基层;聘请9名律师组建法律顾问团队,进村入户开展法律便民服务;建立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平台,打通全方位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设立乡风文明促进会,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监督功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来源:恩施日报

链接:http://szb.enshi.cn/esrb/html/2018-12/07/content_124423.htm

责任编辑:郜月飞

主编:龙梅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