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始东街有这样一家老店
50年三代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崔包子”
他们默默地坚守
只为做好自己的味道
创造着舌尖上的建始
……
▲记者侯康摄
▲流口水啦
▲“崔包子”创始人:崔家酬(已去世)
▲“崔包子”第二代传人:崔再静(右)
第三代传人:崔玉卿(左)
▲和面全靠人力
这家“崔包子”的老板名叫崔再静,已经做了20年的生煎包,每天至少卖出500个,他的手艺是从父亲崔家酬那里学来的。崔家酬曾在北京卫戍部队当兵,并担任炊事班班长,为让来自各地的士兵们吃好喝好,崔家酬结合南北方的不同口味,通过不断摸索,做出风味独特的包子,深受部队士兵的喜爱。1985年,崔家酬退伍回家,便捡起做包子的老手艺,在建始东街开起了包子店,一做就是30年。
▲制作
崔再静初中毕业后,便跟着父亲学做包子,以做包子为生,在这期间,崔再静认为做包子利润小,便放弃做包子,出门务工。后来,崔再静认为这是从父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让这一“传家宝”失传,于是,崔再静带着父亲的期望与寄托,再次捡起了做包子这一老手艺,在建始东街风风火火地开起了“崔包子”店,这一开,就又是20个春夏秋冬。
▲成品
“老板,还有包子没有?”
“老板,来两个包子一碗稀饭,就在这里吃。”
每天早上8点到10点,是店里生意最好的时候,来来往往的顾客络绎不绝,经常一锅包子刚出炉就被一抢而空。为了保证纯手工的味道,每天早上4点,崔再静便起来揉面,从采购、揉面到经营,都是他亲自把关,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他当天早上去采购新鲜的猪前腿肉,这样煎出来的包子比较鲜嫩;一般的包子只有简单的两三种调料,“崔包子”肉馅的调料就有9种,并严格按照比例配备调料,有时根据季节,调料放的多少也有讲究,夏天调料放的稍少,口味偏清淡,冬天调料放的稍多,口味偏重,以保证不同季节做出的包子都能顺应大众味口。
▲煎包子
“我们家的包子其实没什么诀窍,父亲一直教育我们说,要做良心生意,做放心食品,自己放心,顾客才能放心,才能得到顾客认可。”崔再静说道。
▲外焦内嫩
“我吃了10几年的‘崔包子’,小时候就经常来这里吃,到现在还是每天来吃,一直没有吃厌,味道确实挺好。”
“他们家的包子,皮薄馅厚,安全、卫生、我们吃着也放心。”
正是因为包子安全、放心、味道好,“崔包子”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顾客。 为了让老手艺不断传承下去,崔再静的女儿崔玉卿女承父业,跟着父亲学了这门手艺,与父亲一起经营着这家小店。
▲不愿排队的请别来
来源:建始县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董晶菁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