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儿子在江陵县工作,系统也会查出来,还让村干部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早知道真的应该退出贫困户。”11月23日,巴东县茶店子镇店子坪村向某权及儿子向某被县纪委点名通报,向某权满脸自责。
向某权2013年被统计为低收入户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儿子向某2014年10月登记为参公管理对象,任江陵县编办工作人员。2016年1月,按照巴东县扶贫政策,向某权属于“硬伤”户被剔除,但村委会2017年7月再次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向某权本人也未如实报告儿子考上国家公职人员的信息,继续享受贫困户政策。
自运用湖北省“扶贫领域政策落实监察系统”开展监督检查以来,该县纪委监委联合民政、人社、教育、住建、财政等单位专业人员组成分析组,建立包括低保、医疗救助、义务教育阶段补贴、危房改造等方面信息的“大数据”库,通过日常统计分析和数据比对,深挖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向某权的儿子虽没在州内工作,但我们运用的是全省‘大数据’库,一比对就一清二楚。”该县纪委监委负责“大数据”比对的工作人员谭大鹏对如何发现“猫腻”这样介绍道。
据悉,本次“大数据”比对,该县发现部分村干部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时,碍于情面,加之财政供养人员家属不自觉,导致其违规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此,该县纪委监委面向全县党员干部通报向某权等财政供养人员家属违规享受贫困政策典型案例10例,对财政供养人员及家属、村干部处分情况全面公开,对其亮相揭丑。
“扶贫政策这块‘蛋糕’只能属于真正的贫困对象,任何扶贫领域违纪违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再有财政供养人员及其直系亲属违规纳入贫困户,除追究村委会识别不精准的直接责任,还将追究财政供养人员本人责任及单位教育管理的主体责任。
截至目前,该县通过“大数据”比对,共收回违规发放扶贫领域低保、五保、危改、雨露计划、义务教育阶段补贴等资金125万元,立案查处30人、诫勉谈话和约谈112人。
【作者:王克龙、谭平 责任编辑:刘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