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修鞋老人淡然述说40年春秋隙变 孤独守候最后的记忆

2018-11-23 14:51   云上恩施  

导读:40年前,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总有那么一个角落,会留给修鞋子的匠人。无论刮风下雨,他们总是守在摊点处,佝偻着身子,忙个不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市里已经很难再寻觅到他们的足迹。

曾经,他们是城市里最繁忙的一群人,如今,他们成了城市里最孤单的身影。

图为:城南菜市场

在鹤峰县城南菜市场的入口处,有三个修鞋老人,他们平均年龄68岁。在他们身前,各自摆着一台修鞋机、一堆钥匙和一堆修鞋工具,冬日的寒风中,他们显得格外的孤单,陈胜云就是其中之一。

“开始补鞋子的有三四十个,外地本地的都有,逐步逐步的就少了,生意也差,就没有人补了。”陈胜云搓着布满老茧的手,仿佛在回味过去的繁忙。

图为:陈胜云正在给人修鞋子

陈胜云出生于1961年,1978年的时候,他开始学着给人修鞋子,刚开始,他看着街上的修鞋师傅每天可以挣几十块钱,便也入了行。到如今,他已经修鞋子近四十年了,80年代的时候,他每天修鞋子忙得不可开交。

“我们那时候穿鞋子,也确实困难,穿布鞋,底子坏了就拿来这里用一块胶皮钉着。”一旁卖菜的梅春兰对记者说。

八十年代,陈胜云一天可以赚几十元,九十年代,他一天的工资甚至比一般的上班族还要高,但如今,他的收入又回到了八十年代的水平。

“原来一天能赚几十块钱,现在也只能赚几十块钱,生意最好的时候也不过一百来块。现在消费水平高, 一天光是买吃的就要花几十块钱,口袋里面存不了钱了。”陈胜云如是说。

这时,与陈胜云一同修鞋的另一位师傅赵星桂也凑了过来:“那个时候二三十块钱相当于现在一百多块,我现在一般赚七八十块,百来块的相当少。”

图为:与陈胜云一同在城南菜市场修鞋的师傅赵星桂

图为:与陈胜云一同在城南菜市场修鞋的师傅梅德建

如今,鹤峰县城仅剩的三位修鞋老人都发出感慨:变化大啊,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补鞋子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修鞋的生意大不如前,他们也琢磨着扩展一些新业务,比如配钥匙、修伞之类,但生意依然不尽人意。

“现在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有些人的鞋子穿久了就丢了,都不用来补的……”修鞋老人梅德建虽然生意不好,但是跟记者说这话的时候,却十分开心。

“生意可多可少的,无所谓,只要人民整体富裕起来了就行了,生意差点有什么问题呢!我们六十多岁的人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负担,赚几个就算几个,没赚到也不急了。”赵星桂整理着修鞋摊儿,准备收摊回家。

图为:老人正在修鞋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叮叮咚咚的修鞋声,在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留下一串难以忘却的时光记忆!

来源:云上恩施鹤峰通联 记者:欧阳涵璃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龙梅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