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红在“一会一节”跳肉连响。 (记者 李 锟 摄)
9月15日,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利川举办,肉连响被正式列入了竞技类项目。然而,在32年前,肉连响只是利川民间少数人所知的一个人的舞蹈。吴修富,一代大师,以一人之舞蹈,把肉连响跳出了与世界民歌《龙船调》一样的名气。
1986年,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恩施举行,吴修富作为一名热心观众随代表团去看热闹。开幕式上,他看到大家表演一些有民族特色的节目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到组委会,再三要求表演肉连响。一场由他自编自演的肉连响动作表演结束,一石击起千层浪,全场掌声雷动,这个临时上演的节目竟获得了大奖。
吴修富此次毛遂自荐,改变了肉连响的命运。肉连响多次被特邀到中央电视台录制并播放,经常参加国内、省内一些重大活动演出和出国演出。这些精彩亮相,使肉连响闻名遐迩、身价倍增。在利川民间文艺百花园中,肉连响、龙船调、利川小曲被人们称为“利川民间文艺三绝”。
肉连响诞生于利川市都亭、汪营、南坪一带,它的起源时代无从考证,根据它粗犷有力的节奏和赤身露体的特征,明显受到古代巴人军舞的影响,留下许多军舞的痕迹。
据多位本地民间老艺人介绍,1949年前,在利川城区及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一些贫苦穷人在寒冬腊月或春节期间,赤裸上身,在头上、手上、脸上涂满稀泥,双手拍打身体,沿街行乞,这种有节奏的舞蹈形式,被群众称为“泥神道”。由于“泥神道”动作韵律感强,且能健身,一些群众不为行乞,也自觉学习和模仿。
出生于利川的牟秉轩本是一位理发师,在理发的同时跟着民间艺人学习肉连响。
1928年出生的吴修富本是跟着牟秉轩学理发,在学习理发的同时,吴修富也跟着学习了肉连响,后将肉连响动作锤炼定型,带徒、培训传艺,无数次参加各类大型活动表演,将肉连响广泛推广传播,是肉连响主要传承人。在学习、研究肉连响的几十年里,吴修富熟练掌握了表演技巧,培养肉连响骨干200余人,教会多位外国友人跳肉连响,让肉连响流传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3月1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肉连响代表性传承人吴修富去世,享年90岁。
1987年出生的刘守红,1996年开始跟吴修富学习肉连响,多次被特邀到中央电视台表演,多次参加湖北省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并获奖,先后参加了央视《欢乐中国行》《我要上春晚 》《叮咯咙咚呛》《非常传奇》等节目,影响较大。后来,刘守红自费办起了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2018年,他受邀前往中南民族大学、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等高校及周边县市共30多个地方教授肉连响,并被聘为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肉连响”特聘教师、国家艺术基金土家族舞蹈授课专家。
10年来,刘守红分别赴山东、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广州乃至俄罗斯等地表演肉连响100余场次,刘守红曾先后10次将肉连响跳进央视,还教会30多位国际友人跳肉连响并同台演出。“肉连响就是土家人的迪斯科,土家男人就要有肉连响这种粗犷豪迈的血性。”刘守红说。通过肉连响,利川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刘守红说。他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久远,把土家苗族优秀灿烂的民族民间文艺弘扬光大。
目前,利川会跳肉连响的已有上万人。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下,利川制定了《肉连响保护规划》,全面深入普查、建立肉连响数据库,申报市级、州级、省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组建肉连响表演队常年开展活动,成立“利川肉连响培训中心”培训学员……通过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肉连响保持了健康活泼的态势,彰显着生机与活力。
来源:恩施日报
原链接:http://szb.enshi.cn/esrb/html/2018-09/19/content_118225.htm
实习编辑:陈涵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