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曾在《红高粱》中描写了腥红的高密东北乡,而这里我要说的是,鹤峰也有它独特的红色,这种红不是关于血的腥红,也不是关于太阳的火红,而是这里的人民关于生活热情的鲜红。
日头炽热,我们看到的是寥寥无几的街道有这样一群人在坚守。
(洪家辉)
洪家辉,靠着两根拐杖走路,凭着自己双手劳动的残疾人,现如今通过编织背篓带子挣得收入。8岁时,开始学习编织,曾经搬过砖、背过水泥、扛过麻袋。是的,正如他自己所说“进一个总比出一个好”,在双腿不方便以后,便重操旧业,杵着拐杖,在太阳下编织、叫卖,勤劳一生,富足一生。
(陈胜云)
锁匠及修鞋匠陈胜云,因田地被征收,不得不另谋出路。30年前,他开始配钥匙补鞋,靠这点收入将几个孩子抚养成人,如今他的孩子都已安家,57岁的他,依然在炎炎烈日下帮助别人修锁补鞋,自己养活自己。
( 陈永梅)
烈日当空,火红火红的太阳制造的温度丝毫不比烤玉米的木炭低。一位拿着扇子的小贩,扇的不是自己,而是正在发热的木炭。陈永梅便是这位小贩,仔细询问过后才知,这位商贩来自35.3公里外的邬阳乡,已年近六十,熬着30多度在太阳下烤玉米棒子卖,值得庆幸的是每日收入还不错,但要知道她付出的远比得到的多。
(韦少兵)
(韦少兵与何平)
(覃东海)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两位绝非兄弟,更非父子,他们却是一同维护清洁的老战友。韦少兵从事环卫工作3年,何平负责医院到农行的清洁卫生长达4年,二人因工作量的问题,经常一同工作、互相帮助。此外,负责圃子桥至一中清洁工作的覃东海,顶着太阳持续工作,而这一段正是树叶子多的路段,光是扫叶子就得扫4个多小时,为的是给晚上散步的人提供舒适的环境。
(李权)
农村客运司机兼外卖小哥,早上凉爽时跑农村客运,待太阳红热时又兼职外卖,用自己的双肩扛起家与未来。李权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劳累时,只是淡淡的笑了一句:“有孩子,有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三伏天给他们带来的是更多的困难,然而,越是压迫越是反抗,越是艰苦越是挣扎,鹤峰人民总是以不屈的姿态迎难而上,这便是所谓的红色印记,是关于生命力的红色印记。
来源:鹤峰县传媒中心 鹤峰之窗
https://mp.weixin.qq.com/s/tvvaKY4drpOaEgZD804ZQw
责任编辑:吴佳翼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