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到审计工作如何围绕中心更好服务改革发展的大局。建始县审计局认真落实《湖北省审计工作量化考核实施办法》,按照“审计质量管理”要求,从制度规范、业务培训、审计现场、督办落实等四方面为突破口,找准着力点强化措施,力促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一、以制度规范为控制,提升质量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审计工作亦是如此。为规范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行为,提升质量意识,防范审计风险,该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审计准则》为指南,修订完善了《建始县审计局关于加强审计项目质量建设的实施办法》(简称〈办法〉,下同)。该《办法》从审计项目计划、组成审计组和送达审计通知书、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长审核资料和召开审计组会议起草审计报告、审计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业务部门复核、审计机构审理、召开审计业务会议、出具审计结果文书、审计整改、审计项目归档等12个方面的审计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从编制审计取证单、收集审计证据、规范取证程序、整理审计记录等4个方面对审计取证和资料收集整理进行了规范;就如何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准确定性处理作了严格要求;对如何审慎发表审计评价意见、提高审计建议的质量作了原则性规定;对如何综合运用审计成果、创建“精品”审计项目、明确执法责任、强化审计整改的监督检查作了指导意见。该《办法》还对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时间节点的把握作了具体要求,强化对项目审计各环节的节奏把控与管理,保证审计效率。
二、以业务培训为抓手,提升队伍素质
审计队伍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决定因素。该局为解决审计人员平均年龄偏大、审计力量青黄不接的现实矛盾,采取加强培训、更新知识来提升队伍的业务水平。一是每季度举办一次审计业务培训班或研讨班,安排财政、经责、投资、农业、社保、计算机等股室的业务“尖子”或分管领导有针对性进行知识培训,更新审计业务知识,学习相关政策和质量控制要求,对某些模糊不清、判读不明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按照审计署、审计厅的质量要求制定了审计记录标准格式20多份,解决了在审计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能力问题。二是聘请法律专家律师进行审计执法培训,解读法理法条理论,用法律思维来依法审计,解决在审计过程中对发现问题的存在定性不准、处理不当的问题。三是挑选质量过硬的审计项目案例进行专题解读,安排参加上级大型审计项目多、实践经验较丰富的审计人员进行点评、解读,学习借鉴兄弟审计单位先进经验,来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和视野,转变审计理念,弥补自身不足,解决在具体项目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审计不透、审计不深的难题。四是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审计、会计类的职称培训,2017年该局取得注册会计师职称1人,取得审计中级职称2人,获得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资格1人。
三、以现场指导为推手,提升实战经验
对审计业务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把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保证和提高整个审计质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该局采取对每个审计项目进行现场指导的措施来解决审计人员的能力实践不足问题。一是在项目实施准备阶段,召开项目业务研讨会,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目标或审计工作方案进行分析判断,明确审计思路。对审计需要调查了解事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提出意见,供审计人员参考,解决审计进点后审计人员“雾里看花”的问题。二是组织业务骨干专班定期到审计现场了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召开审计事项分析会,指导审计步骤和方法,保证审计重点问题的查深查透查准,积累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三是建立项目讨论工作群,随时掌握审计情况,及时报告审计难点疑点,安排经验丰富的审计骨干及时答疑解惑,指明审计方向。四是每个项目安排一名计算机审计人员,将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转换为计算机语句进行大数据比对分析,出具数据分析报告供审计人员参考,提高审计效率。五是专家会诊,集体研究,抓好审计报告撰写工作。组织专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核,对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有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审计证据的逻辑性和完善性。
四、以督办落实为手段,补齐质量短板
制度再完美,关键看落实。一是审计项目结束后,该局采取交叉检查、业务复核、专职审理的流程对项目进行质量把关,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采取补救措施。二是细节决定成败。对审计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专人检查,对未到位的审计取证细节进行补正。三是项目归档前,组织一次质量大评比,对每个项目进行一次质量评分,对得分低的项目进行查漏补缺,对得分高的项目进行通报表扬。评比结果将作这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来源:恩施州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