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班长李梅仙:将贫困群众装进“口袋”

©原创   2018-03-22 22:46  

云上恩施报道(融媒体记者 秦辰宇)李梅仙从口袋掏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载着咸丰县大路坝区蛇盘溪村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等种种情况。

55岁的李梅仙是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咸丰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一名拥有26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10月即将退休的她,依然战斗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当领导安排她做驻村第一书记、尖刀班班长时,她说:“我以前就在大路坝工作,我回去回报回报老百姓挺好的”。

【将贫困群众装进“口袋”】

不沟通就可能不畅通,不知情就可能不领情。去年3月,李梅仙来到蛇盘溪村开始了她的扶贫工作。刚来到村里,她也时常听见“你们就是来走走形式填填表就走了”的冷嘲热讽,在做群众工作时也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但面对扶贫阻力李梅仙依然穿着运动鞋背着双肩包逐一对全村贫困群众进行走访,了解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并因户施策制定脱贫方案,进村入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力争当地老百姓先“思想脱贫”。

管金香是李梅仙的帮扶对象,管金香两女儿已出嫁儿子外出务工,家里只有老人自己一人,又曾因遇车祸腿部至今镶着钢板腿脚不便。眼下正值采摘春茶最佳时节,李梅仙了解情况后经常利用自己休息时间来到田地帮住她采茶,并时常为她送去一些所需的日用品,与老人的女儿沟通告诉她们常回家看看。

【将扶贫政策 村情村况装进“脑袋”】

用数据说话是李梅仙的习惯。当谈及蛇盘溪村的基本情况时,李梅仙总是能从自己的脑袋中“搜索”出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村共486户1590人,贫困户241户815人”,“我们村致贫原因主要是交通不便,残疾人居多,山大人稀”,“今年茶叶产业发展2300亩已经出产2000亩预计收入300万”……

将书读薄,将政策吃透也是李梅仙的工作“诀窍”。贴在尖刀班办公室的一套自创“精准扶贫知识简答题”,不过300字涵盖了贫困户脱贫标准,贫困户进入程序,尖刀班工作任务等各种贫困户关心的问题。李梅仙在扶贫工作中总结经验,拥有自己的扶贫智慧,不用“蛮力”,善用“巧力”,才让扶贫工作“不遗余力”,最终让群众满意。

【将百姓要事装进“档案袋”】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李梅仙与尖刀班成员们将调研走访了解的贫困群众情况详细记录,规范管理。柜子里的每一个档案袋都如贫困群众的化身,李梅仙每次打开档案袋都是与贫困户们一次“无声的对话”。李梅仙定期对贫困户档案进行“更新”“连载”,一旦有了显著的扶贫成效都签字画押,保证扶贫工作的真实性。真真切切让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每一句承诺变为现实。也正是在李梅仙和尖刀班队员的共同努力下蛇盘溪于2017年实现全村整体脱贫。


脱贫致富便是百姓的要事。73岁的李贤林是村里茶叶大户,曾经还是贫困户的他通过发展茶叶脱了贫,谈到李书记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时,他激动不已。

李贤林说:“李书记来到我们村后开展各种培训会,从恩施请专家专门为我们讲解种茶知识,发放书籍,并且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我们。以前我们不懂得种茶叶剪枝、松土,1天采茶收入才几十元,1年才收入1000多元,如今茶叶质量越来越好1天可以收入200多元,1年的收入近万元,我还在大路坝城里修起了6层的房子房租每年也有1万多的收入。而且我们也告诉李书记不用她再为我们费心了,茶叶有销路现在大家种茶有的是信心”。

【将个人生活“置之度外”】

单位用车紧张,李梅仙为不给单位增添负担,龙嘴河至咸丰县城的班车便成了李梅仙的“专车”。家住咸丰县城的李梅仙每个星期一就要搭早上7点的班车,乘车2个半小时赶往蛇盘溪,她一个星期基本都在村里驻守解决问题、指导工作,直到星期五下午才会再次搭乘班车返回咸丰县城。对于家庭,她感觉自己亏欠太多,经常与家人聚少离多,但是与扶贫工作造福百姓比起来,这本“经济账”她算的很清楚。

当最后谈到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情时,她说:“刚开始来到村里村民对我们不是很信任,入户走访吃过不少闭门羹。村里老百姓人太多名字我记不全,但后来有一次好远的山上一位村民给我打招呼,喊了好久我也没见到人,后面她说看不到我算了,李书记你有空经常来我家坐坐,你爬山注意安全”。

可能正是由于李梅仙这种吃苦耐劳、踏石留印的工作精神,才让她成为了蛇盘溪村离不开的“顶梁柱”。

(责任编辑:秦辰宇)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