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总量的提升,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但结构性不足与区域性失衡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城乡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从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再到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读(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切都说明,经济已从强调“量”和“速度”的阶段,进入到了注重“质”和“效率”的通道之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是要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各个维度上“补短板”,这其中包括人、产业、区域三个方面的问题。认清短板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015年年底出台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的目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这一切都表明,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的角度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从国家层面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不断地提出并强化目标与要求,普惠金融正在成为补短板的“利器”。
从人的角度来看,普惠金融是推动精准脱贫的中坚力量。贫困人群本身就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过去几年来,金融支持精准脱贫的各种创新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农村金融供给正向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架构迈进,特别是传统金融供给主体与新型互联网技术主体优势互补性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普惠金融成本将大大降低,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普惠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大有可为。金融业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在过去几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新旧产业的迭代会产生诸多产业链条之上的小微企业,而这些新兴的小微企业是整个产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正是普惠金融的使命之一,也是补齐产业短板的重要推动力。
从区域的角度来看,普惠金融是乡村振兴的有力赋能者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中长期过程,需要积蓄足够的内在能量,能量的基础包括人、环境、产业、文化等诸多因素。普惠金融针对最底层的对象建立可持续的服务体系和能力,正是一种良性金融生态的重要依托。通过普惠金融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被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将越来越坚实,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将指日可待。(新闻链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zt/2018lh/lhgc/201803/t20180313_134538.html)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8年3月13日
责任编辑:郑豫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