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沈代表,您好!这一次参加人代会您有没有碰到同行,校友、前辈,会议期间,有没有一起讨论一些特别专业的问题,比如您正在从事的马铃薯及魔芋课题?
沈艳芬:2018年全国两会是与众不同的,它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召开的首次全国两会。这次能有幸作为一名基层的技术人员代表参加人代会,从进入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了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身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我初步了解了一下,参加这次人代会的代表中,有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40人左右,其中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各位专家和站长有13人,很多都是前辈,遗憾的是没有马铃薯的科研同行,但是在我们(湖北)团里有华中农业大学的校长也就是国家柑橘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院士。在会议之余,我专门拜访和请教了这位德高望重的专家。针对我们恩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与模式,恩施马铃薯和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创新,包括农业科技成果怎样对接乡村战略,我和邓秀新院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邓院士也愿意今后对我们恩施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撑,邓院士的团队特别强大。不仅仅是针对我自己的专业,我也把恩施的一些农业方面的需求跟他进行了一些交流。
云上恩施:国家现在鼓励科研,支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您自己在这些方面有很多一线的经验,您在这次人代会上,有没有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沈艳芬: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科技成果进步的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其中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比五年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这些成绩的取得自然是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这次人代会上,我主要提了两方面的建议。一个是关于农业科技的,也就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为国家第一个以农产品的产业链为研究对象的科研组织,也是作为中央财政稳定支持科技创新的典范,十年来成果丰硕而且成效显著,特别是对像恩施这样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起到了稳定科研,助推产业提档升级的作用。建议国家层面继续给予稳定的支持,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的综合试验站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多关注贫困山区像我们特色小产业的发展,给予基层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更多关注和扶持政策,更好的解决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好地让科技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第二方面,也就是我们州长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的一个内容。也就是硒产业发展的,为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强力推动硒标准体系建设,出台重要的食品硒添加剂的强制性措施和标准。加强地区间硒产业的协同,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希望在不仅的将来,我们恩施能够成为硒产业的资源之都、商品之都、学术之都、养生之都和文化之都等等。
云上恩施: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您和您的同事们有没有进行相关实践?
沈艳芬:这个肯定是有的,企业是直接对接市场需求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现在大多数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和能力是不足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成果转换率相对还是比较低。二者怎样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这个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
近年来,我们农科院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明确提出了我们的科技创新工作要与州里的大企业、大产品、大品牌对接。
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一是采取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主动承担科研课题,有效解决企业没有科研课题的问题;
二是与企业共同组织科技攻关,共同申报科研成果,共同出专利、标准,有效解决企业无科研成果的问题;
三是通过省、州选派科技特派员和山区人才进企业或合作社,与这些主体深度融合,围绕企业的科技需求立课题,组织产学园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有效解决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四是通过企业签订成果转化协议,将我们现有的科技成果直接转让给企业应用,有效解决企业成果不足的问题;
五是兴办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样板,做给企业看,引导他们的技术骨干,有效解决企业技术人员不会应用的问题。
除了这五方面的措施,我们这几年还贯彻了省、州政府关于科技“五个一行动”的方案,充分利用我们的创新优势与七个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在马铃薯、玉米、茶叶、畜牧、水稻、魔芋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带动了相关经营主体覆盖区域农民脱贫致富。另外还通过利汇网、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先后向企业转化了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了科研人员创新转化的积极性。这部分也是我们以后要加大力量的部分。
云上恩施: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这对广大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不是特别大的激励和鼓舞?
沈艳芬:当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这一块的时候,当时下面很多人就直接鼓掌了,这说出了科技人员,不仅仅是农业科技(人员),是整个国家科技人员的一个心声。特别是听到总理说到“有悖于激励创新的成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这句话的时候,我们都觉得非常振奋。这也是新时代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政策新的探索,我们这些科研人员希望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办好试点、总结推广,让科研人员能够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将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云上恩施:近两年,我州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先后召开2016年南方(恩施)马铃薯大会,举办恩施三岔“土豆花儿开”文化旅游节,并于去年12月成立恩施州马铃薯产业协会,您主持、参与了20多个马铃薯课题与项目,是这方面的专家,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道路上,您有什么建议?
云上恩施:众所周知,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在山区精准扶贫、乡村经济发展和食物健康营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实马铃薯主粮化不止是主粮种类的增加,更是一场促进主粮品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的一个革命。恩施作为山区,要走有恩施特色、适合恩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马铃薯主粮化道路。
俗话说“粮安天下,种筑基石”,我觉得首先还是要支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马铃薯育种科研的投入,加速马铃薯种族资源的收集、开发、利用,同时提升品种预选的综合技术,使马铃薯育种研发成为马铃薯主粮化以及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
二是要加强健康种属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全方位的加强监管以提高种属质量;
三是加快开展小型农机农艺配套技术,马铃薯冷链运输及现代化仓储物流体系构建,恩施特色主食加工品种研发等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以及龙头企业的一个培育等。
另外,我个人觉得,其实我们还可以跳出主粮化这个概念。“硒”为我们山区马铃薯的商品赋予了更优的品质和更高的价值。因此,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因地制宜的在优质商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上下功夫,让山区马铃薯真正变成老百姓的致富薯。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使这个产业发展的更好。
来源:云上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