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字是啥概念?
100/500000=0.0002
这个概率有多小,
大家都知道!
但是最近
有两位恩施老乡
成为了0.0002中的一员。
全国100名“最美农技员”中,
袁亮、黄云书入选。
要知道全国有50万+基层农技员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万里挑一”了。
他最擅长的是
掏粪
只因为大家需要
01
爱农从农 不知不觉成“专家”
袁亮,恩施市龙凤镇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1998年6月从恩施州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分配到龙马乡农技站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005年开始从事农村能源工作至今。
这些年里,他下过1800多口沼气池,行程近10万公里,跑坏了2台面包车,更换了3辆抽粪车。
△袁亮下沼气池
刚参加工作时,袁亮被安排驻后山坡村,在后山坡村袁亮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一方面积极向村民宣传沼气池建设的好处,另一方面主动参与现场建设,多次到池内帮农户查找漏气原因,并及时维修。不到两年,袁亮对后山坡村沼气建设情况一清二楚,迅速掌握了沼气建设与维护技术。
02
袁亮是农民朋友最爱的“沼气110”
2004年底,龙凤镇沼气池建设突破6000口,袁亮率先在全镇试行“三包”责任制,即包建设、包管理、包服务。他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知沼气建设用户,并公开承诺,只要接到用户电话,一定在24小时内赶到现场。他也因此被村民称为“沼气110”,平均每个月至少会接到100多个电话。
有一年正月初六,袁亮正在家吃早饭,“喂,袁师傅呀,我是向家村张家湾组张居顺,家里沼气不知是哪门搞的,自己修了几次,都没有修好,请你来帮忙修一下。”
袁亮放下碗筷,迅速开车来到村民家。修好沼气后,袁亮收取3元的材料费。老张不干了,恶狠狠地说:“正月间,大家都在过年,我打个电话你跑这么远的路来给我修,油钱都不止3元,起码收50块。”老张把钱往他挎包塞,钱在车上车下飞来飞去,最后老张只好把自家种的花生、柚子丢到他车上。
三龙坝村青龙组吴运富,因沼渣过多影响产气,托熟人捎个口信给袁亮,当天袁亮带着专业除料队上门清渣,袁亮亲自下池掏挖,浑身沾满粪水,满身臭气,整整用了两天才清完,按规定只收了400元的油费和人工工资,主人见他只收这么点钱,硬多给200元,但是袁亮一口回绝:车子是单位配了专门为老百姓服务的,我只能按标准收。
△袁亮修理沼气故障
“沼气有故障,请原谅(袁亮)”。这句话成了龙凤镇沼气用户的口头禅。
农民深情地说:“有这样的服务队伍和技术员,我们沼气池用几十年都没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们真喜欢”。
03
合理利用“三沼”,建设生态果园
袁亮爱动脑筋。为使当地农民合理利用“三沼”,他与村组干部和农民们商议,在向家村建设以柚子为主的“生态果园”。
他和村民们一道,用自制的喷头为柚树进行沼液喷灌,不仅为柚树施足有机肥,还达到了生态杀虫的效果,用沼渣作柚树底肥,片片柚园盎然葱茏。
△袁亮正在抽粪
通过“三沼”利用,全村1000亩柚子产品质量明显提高,94%的沼气用户发展水果、蔬菜基地,亩产值净增200元以上。
袁亮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湖北省劳动楷模”“湖北省最美一线职工”“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最美农技员”“湖北省乡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晴天一身灰
黄云书
雨天一身泥
01
创造奇迹 柑橘增产7倍多
黄云书,利川市忠路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农艺师。
“黄主任,来我这里吃柚子撒,再晚可就没得了。”2018年1月3日,忠路镇主坝村逸鲜果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覃吉海,一大早就开始给黄云书打电话。近年来,覃吉海通过流转土地45亩,发展起了果园,在黄云书一班人的技术指导下,一年纯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
△黄云书与覃吉海
30年前,果农唉声叹气,黄云书心急如焚;30年后,果农致富,尝着甜柚子,幸福的喜悦流露在他憨厚的脸上……
30年前,为了研究栽培管理技术,忠路镇特产站建立60亩柑橘高产示范栽培园。1987年7月,21岁的黄云书从湖北民族学院(原鄂西大学)特产系毕业,被分配到忠路镇特产站,专门负责这块试验田的技术指导。
带着满腔热血和喜悦,报到后的第二天黄云书就随同事下了地。
1990年,一心想干事业的黄云书却遭遇“滑铁卢”,当年气候异常干旱,果树生长面临最大危机。“树叶都干得卷起来了。”这一年,黄云书和同事们为了挽救果树,旱季每天都要用抽水机来抽水,再浇灌到每一棵树下。
△丰收的果园
通过5年的“卧薪尝胆”,1992年秋季,柑橘园获得丰收,60亩柑橘园平均单产达到6180斤,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黄云书在果园指导果农
黄云书为利川市柑橘高产栽培做出了样板和示范,并将成功的管理经验推广到柑橘种植户中。“产量高、品质好”的忠路牌柑橘远销到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每年为果农们增加100多万的收入。
02
打响品牌 茶叶获欧美认证
1989年,利川市特产局组织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忠路特产站开展“雾洞”品牌创建工作,黄云书作为技术骨干参与这项工作。
△黄云书在茶园
忠路镇凤凰村因闲置耕地多,在黄云书眼里成了推广茶叶种植示范的好地方。每到村民农忙结束,黄云书就到凤凰村开院子会,召集群众讲茶叶发展的前途 、优势和收益。部分村民信服黄云书,率先种植起了茶叶。一到冬季,黄云书都会到凤凰村一边进行技术指导一边“推销”优质茶苗。
“茶叶值不值钱就是要看茶叶有没有品牌效应。”经过4年不断尝试,1992年“雾洞绿峰”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优良产品”称号,他个人主持制作的雾洞绿峰茶样被湖北省农牧厅评为“湖北名茶”。
2000年,黄云书担任忠路特产服务中心主任。那一年,忠路茶叶也进入一个分水岭。
此前,忠路镇茶叶栽培一直沿用70年代的技术,采用茶籽直播,难以加工生产出优良的产品。从2000年起,黄云书带领团队开始推广无性系良种茶苗移栽技术,主推龙井43、龙井长叶、中茶108等新品种。这些改变为茶农带来了经济效益。茶农春茶采摘一斤一芽一叶龙井43的鲜叶比以前福云六号同等质量的鲜叶价格要高20倍,加工后成品茶叶销售价格也高近20倍。
为严控农残,他大力推广有机肥。依托忠路杨家坡有机茶基地,湖北嘉润公司在此打造千亩有机茶基地,先后经瑞士IMO和德国GERES进行了欧盟及美国的有机论证并取得了有机证书,产品畅销欧美。
△忠路杨家坡有机茶园
目前忠路镇茶叶留成面积由2000年的0.5万亩发展到5.5万亩,增长了10倍。茶叶创造的产值由原来的150余万元增加到1.1亿元,增长了700多倍,让3000余群众摆脱贫困。
“沿郁江流域31个村,建设6万亩优质绿茶基地,实现产值5亿元,带动4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忠路镇党委书记龚友明介绍,而今忠路镇党委政府根据该镇的地理资源优势,通过科学规划,确定将茶叶产业作为忠路镇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一双白手套,脚套黑筒靴,郁江边上,观农事,察民情,他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放弃进城机会,扎根土地30年,太平山下,走田头,传农技,他却不亦乐乎;日复一日,刻苦钻研,他攻克柑橘高产栽培技术,提升茶叶品质,助推了忠路镇产业提档升级。
他们,无愧“全国最美农技员”的称号
来源:云上恩施、指间利川
来源链接:http://mp.weixin.qq.com/s/jlo6R-imOsbFK4cKS-rIcg
(责任编辑 郜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