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垄遗址出土50余件周代铭文青铜器
破解早期中国青铜文明密码
湖北日报讯(记者海冰、通讯员陈丽新)1月1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在北京举行,宣布湖北京山县苏家垄周代遗址等六项目当选“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苏家垄遗址入选主要理由是:出土千余件青铜器,有铭文的多达50余件,涉及诸多历史信息,为解开有关中国青铜时代“金道锡行”之谜提供珍贵实证。
苏家垄遗址位于京山县漳水畔一高地,2016至2017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主持发掘了一大批曾国高等级墓葬,年代为两周之际至春秋早中期,出土千余件青铜器,大多放置有序,组合关系明确,有铭文的多达50余件,令考古界震惊。其中,两座大型墓出土四件“曾伯桼”壶,单壶铭文达161字,共644字,极其罕见。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高规格的陪葬品及铭文内容透露出“曾伯桼”可能为当地统治者或诸侯。
“‘曾伯桼’青铜器群还发现与‘金道锡行’相关重要信息,古人把铜当金,锡是铸造青铜必需的物质,金道锡行就是青铜之路。”“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点评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张昌平称,青铜当是重要战略物资,但西周都城及周边并不产铜。一件藏于国家博物馆有“金道锡行”铭文的传世青铜器,指名先秦中国有一条“青铜之路”,但因该器物出土地点不明,学界一直有争议。令人惊喜的是,苏家垄最新出土的“曾伯桼”青铜器群,对比该器物,铭文均有“曾伯桼”“克逖淮夷”等内容,印证“金道锡行”确实存在,对探讨早期中国青铜资源的流通及周王朝经营南方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苏家垄遗址发现约70万平方米铜矿炼渣遗迹,出土炼铜炉、铜锭等。这是考古界首次发现大规模曾国冶铜遗存,展现了青铜冶炼、生产、流通诸多环节。方勤称,铜绿山等南方产铜区的铜开采、冶炼后,经随枣走廊运到周王朝都城,这里应是沿线重要节点之一。
(图片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来源:湖北日报
来源链接:http://zy.cnhubei.com/dongxiang/pvhRetm100
(责任编辑 郜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