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曾侯乙编钟出土,他用40年揭开曾国面纱

2017-12-24 11:04  

图为:黄凤春说,“为了解开曾随之谜,我愿意尽毕生精力。”

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震惊世界。

时年21岁的黄凤春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木架上的漆鲜红发亮,一只只青铜钟悬挂在上面,震撼极了。”日前,向楚天都市报记者讲述当时的场景时,这位湖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仍难掩激动之情。

“当时我可没想到,在随后近40年人生里,我要跟曾侯打交道。”黄凤春笑着说,他不光参与过曾侯乙墓发掘,也是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文峰塔东周曾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我这一辈子,与各位曾侯以及曾国历史连在一起了。”

央视正在热播的《国家宝藏》,眼下已经掀起文物与考古热潮。就让我们跟随黄凤春,去了解更多考古的秘密吧。

图为: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原件复位,举办了一场音乐会

亲历曾侯乙墓发掘

过程比电影还精彩

1978年,随州西北一个工地,地下13米处发现了一片特殊的褐色土层,颜色与周围明显不同。这是一座古墓吗?“它的形制太特别了。”黄凤春说,“一般古墓是长方形,它却是多边形;它还特别大,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面积有220平方米。”省考古所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也非常疑惑。直到一块椁板出现,众人才确定:噢,这是古墓。

可紧接着就发现了一个盗洞,让人很是泄气。再打开椁室盖板一看,下面竟是一坑水,一些人开始灰心了。

逆转很快出现——开始排水后,随着水位缓缓下降,小编钟出现了!大编钟出现了!“编钟一只只就挂在木架上!那场面太震撼了!”黄凤春说,在现场大家怕木架已经被泡了那么久,编钟又那么大那么重,生怕水一排走木架被压垮,还赶紧做了支撑加固,“后来证明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同年8月1日,编钟原样复位后在随州举办了一场演奏会。原版编钟挂在原版木架上,稳稳当当。”

经历2000多年,编钟如此完好,恰恰得益于这坑水。黄凤春解释,水让墓室与空气隔绝,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而这坑水也拦住了盗墓人,“他当时已经挖下去13米,发现水的时候还不甘心,用长竿在水中搅动试探,碰坏了几个编磬。幸运的是,因为要放编钟,曾侯乙的墓室比一般的深,达到3.36米,盗墓人只好放弃。”

黄凤春补充道,这个盗洞是秦汉时期的:“那时的盗墓人并不是图财,主要想寻找金属资源。如果当时他得手了,这些编钟很可能就被熔掉做成兵器了。”

图为:曾侯乙编钟的铜木架造型

手绘每只编钟的图谱

经常“穿越到曾国”

曾侯乙编钟极为精美。“上面的图案,我都徒手绘制过。”黄凤春说。不少资料书籍中用到的编钟、古琴等文物图案的线描图,都来自他的手绘。

现在科技发达,机器可以对复杂纹饰做精确复制。但对黄凤春来说,对照文物上的精美花纹一笔一画绘制的过程,能让他捕捉到当时工匠的思路,“兽面纹、流云纹……画着画着,我就觉得自己穿越时空,去到曾国。我就是那名工匠,我就生活在那里。”

黄凤春多次受邀登上百家讲坛等各类讲座,普及考古知识和曾国文化,“编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部分,而曾国拥有当时最高的编钟制造技术。”

他介绍,曾国墓出土的编钟上,有铭文标注,这只钟的音在曾国叫什么,在楚国叫什么,在晋国叫什么,“相当于音律对照表。”2010年叶家山西周墓地的发现,把编钟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年,“叶家山首次出现了4件一套的甬钟,镈钟、甬钟成编,对一钟双音的侧鼓音有明确标识,这说明在西周早期,曾国的编钟技艺已经成熟。”黄凤春骄傲地说,“经过这500多年积累,编钟在曾侯乙时期达到顶峰。”

顶峰时期的编钟有多厉害?“这个时期的编钟内壁有明显的锉磨痕迹,这在早期的编钟上是没有的。锉磨什么呢?一只钟做出来,有专门的调音师对它反复打磨,来调试音准。”黄凤春介绍,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曾请音乐专家来测音,结果发现它的“一钟双音,三度谐合音程”非常精准,音列高差无缺环,可以直接演奏,“现代人调音有机器设备辅助,在2000多年前,只能靠乐师的耳朵、工匠的手。”

黄凤春感慨地说,人们常说古人落后,可在他眼里,古人一点也不落后,“只是他们先进的方式跟我们不同罢了。”

图为:曾侯乙编钟的细节

考古就像破案

甚至得找盗墓者聊一聊

从一件文物,怎么反推到几千年前的社会文化与生活图景?

“考古就像破案。”黄凤春说,发掘工作中的蛛丝马迹,微小细节,都可能成为重要的线索。

其中,最直接的线索就是刻在编钟、盉、簋、甗等器物上的铭文,“比如曾侯乙编钟里的镈钟,有铭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说明这只钟是楚惠王赠送的。曾侯乙把原来的编钟拿掉一只,换上这只,以示对楚王的尊重。”

铭文就如签名,古人爱签名的习惯不仅能帮助考古人员确认物品的年代及功能。而这些弯弯曲曲的铭文,看起来如同神秘符号,黄凤春对它们已了如指掌,“曾国的铭文很复杂,同一个字常有不同写法,比对非常重要。”为此,他甚至要找被公安机关抓获的盗墓者取证,“一个墓打开时,哪些东西放在一起,什么朝向,都是重要信息。如果两件青铜器在一起,那么铭文就可以用来比对。”

黄凤春说,自己“破的最大的案”就是曾随之谜,曾侯乙墓的出土,让神秘古曾国赫然出世,可曾国只见出土文物,历史文献未着一字。而随国则仅在古典文献中有记载,鲜少发现实物遗存。“学术界围绕着曾随之间的关系问题争论了33年。随着以叶家山、文峰塔为代表的不同时期曾国墓地的发掘,更多证据出现,终于证明曾就是随。”

黄凤春说,曾侯乙墓的发掘与研究,凝聚了湖北两代考古人的心血。而他今年已经60岁,“新的谜团,就交给新一代考古人去破解了。”

图为:镈钟上的铭文,说明它是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

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陈凌燕

(责任编辑 朱晓涵)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