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四期恩施楷模上榜人物(四名)
一、黄树军 恩施市教育局干部
黄树军同志曾先后在恩施市内5所中小学担任教师、校长,30余年兢兢业业工作,以倔强的性格, 2017年,他和同事们一起制定出科学详实的义务教育学校起始年级招生入学方案,打破了州城“超级大班”多年来难以化解的“魔咒”。
近年来,因城镇化的加快,“有学上”变成了“上好学”,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追求不断升温,大量学生向城区转移,导致州城、县直中小学普遍存在“超级大班”现象,城区优质学校生源不堪重负,超大班额无法化解,最高峰一个班学生达到86人。上课不喊起立,学生下课不能上厕所,只能少喝水,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城郊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困难,老百姓不满意,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议案年年呼吁,期盼班级瘦身,为优质学校生源减负,补齐城郊学校教育短板。2016年年底,根据州委、州政府的相关要求,恩施市委、市政府决定由恩施市教育局牵头,起草《恩施市2017年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工作方案》。对此,恩施市教育局党组安排黄树军为该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协调指导的总负责人。经过连续半个多月的精准调研,在近三年准确的大数据上进行分析研判,结合老新城区教育规划布局,他们起草了消除超大班额的可行性《方案》,严格规范招生范围和招生形式,严禁违规跨区域、跨学区招生,严禁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文化课考试。另外出台《学区制方案》,合理分流安置非保障性学生,随着《方案》严格实施,学区制严格推行,今年秋季恩施市治理“超级大班”成效突出,在每班人数不超过55人的招生“红线”下,“超级大班”终成过去时,解决了十几年来群众的梦想。
二、李金凤 宣恩县芭叶槽强盛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一是李金凤捐肾脏救弟,演绎手足情。李金凤夫妻二人为弟弟杨斌倾其所有,不离不弃,花光所有积蓄,甚至借钱、卖血凑足医药费,李金凤捐出自已的一个肾脏延续弟弟生命。2011年,弟弟杨斌被确诊为尿毒症。弟弟是姐姐李金凤一手带大的,正值青春年华的他是一家人的希望,父母年事已高,李金凤和丈夫张庭刚成了全家的依靠。为了给弟弟看病,他们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甚至不惜去卖血。2015年6月中旬,姐弟俩去武汉同济医院做了配型,结果显示配型成功。看着疼爱自己的姐姐,通过家人和朋友多次做思想工作,杨斌终于改变了主意,同意换肾。2016年5月26日,在武汉市同济医院,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目前,弟弟杨斌已经恢复了健康,姐姐李金凤身体状况良好。
二是李金凤夫妇自立自强搞养殖,扶贫帮困回馈社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夫妇二人为了感谢在弟弟患病、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们家庭的热心人,回馈社会,创办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金融扶贫互助社,帮扶村里贫困户,带动周围乡邻共同致富, 2016年初,李金凤夫妇创办宣恩县芭叶槽村强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土鸡和鸽子。合作社创立初期,李金凤面临着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村里村外很多人对李金凤伸出了援手,用筹钱、免费出工和赊鸡粮的方式帮助李金凤渡过难关,李金凤夫妇成为当地的养殖大户。2017年9月李金凤家庭被评为恩施州“最美家庭”。
三、王祖华 巴东县绿葱坡镇野花坪村党支部书记
王祖华,1978年3月出生,曾在西藏军区某部服役3年。退役后,王祖华跑运输、开公司、包工程,过上了幸福生活。2008年当选北界村党支部书记、主任,2014年,北界村与野花坪村合并,王祖华当选野花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近年来,王祖华带领全村356户1138名村民修公路、兴产业、建景区,改变了家乡落后面貌,用爱心温暖了百姓心窝。
北界村“两条河、两面坡、三道崖”,交通不便。2006年,王祖华出资3.4万元,支持40多户农户修通了六组到五组的1.5公里公路。2008年担任支部书记以后,王祖华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北界村五组到一组的公路全长6公里,其中1公里需从悬崖上穿过,王祖华出资26.5万元,免费使用自己的挖机,带领村民投工3000多个,历时8个月,修通了“绝壁天路”,解决了100多人出行难问题。
9年来,王祖华共出资51.4万元,引进项目12个,新修公路70多公里,硬化公路23.5公里,实现全村户户通公路。实施了农网改造和安全饮水工程,全村实现户户通电,户户通自来水。
基础设施改善了,第二步就是发展产业。王祖华号召村里年轻党员先行先试。2009年,他带头发展烟叶200亩,自掏腰包聘请2名技术员,指导全村发展烟叶,解决技术难题,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发展烟叶500亩,形成了主导产业。叶计划减少后,王祖华又谋划产业转型升级,带头种植300亩高山蔬菜,引导和帮助村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他的帮助下,9组党员王明种植蔬菜、药材50亩,成立王明药材专业合作社,传授技术、组织外销。在党员大户的带动下,村民发展产业激情高涨。七组贫困户李伦权,种植辣椒20亩,加上外销赚取差价,年收入8万元以上。目前全村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1500亩,种植玄参、天麻、贝母等药材500亩,每年可增收500多万元。
王祖华出生困难家庭,自己致富后,只要村民有困难,他总是无私的帮助。九组谭栋魁住在危房,王祖华援助2万多元,帮忙建起两层新房。村民苗光清建房,王祖华免费平整地基、提供砂石料。困难村民赵启伦要买水泥瓦,王祖华出资5000多元资助。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产业,2016年,北界村整村脱贫摘帽,野花坪村成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能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就实现了人生价值。”王祖华当村干部9年,每年投入10万多元支持村里发展,这位“倒贴钱”的村官先后被巴东县委表彰为“十佳”基层党组织书记、当选恩施州十佳道德模范、荣登“湖北好人”榜、被省委授予“全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荣誉称号。
四、史建章 建始县官店镇老党员
史建章是官店镇金家湾村的一名有50年党龄的普通党员,也是一名失明四十二载的伤残退伍军人。
古稀老人,双目失明,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宗旨使命,坚守信仰高地,永葆党员本色。为民办事,他捐钱捐物修水修路,方才心里踏实;紧跟党走,他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处处模范带头,谱写光辉人生。
1976年7月,史建章脱下穿了12年的军装,回到鱼精坝村老家。
18岁入伍,从普通士兵成长为连队指导员,立过功,入了党。但返乡那天,他却不能再看一眼他深爱的军营:他的双眼,因执行任务负伤而失明。
双目失明的人,连走路、吃饭都要人照顾。可他偏闲不住,拄着杖、用手摸,找事做。
山里人种苞谷、烟叶,秋收时,他主动找上门,帮着撕苞谷壳、搓烟绳、打背篓系,从来不收钱。
修路最大的阻碍不是山,是钱。群众会开了几次,村民你凑点他凑点,可还差得远。
“差的钱我来想办法,就是砸锅卖铁、拆屋卖瓦,也要把路修通。”史建章在会上起了誓。
他把家里的积蓄全拿出来,又找战友借些,凑齐了三材资金。
公路动工了,史建章目不视物不能动手施工,但他每天都要到工地上去转一转,听大伙儿抬石头时喊的号子,听挖锄、钢钎在石头上崩出清脆的声音,鼓励大伙儿加劲干。
从1999年到2003年,5组至6组的公路修了整四年,出行方便了,农产、山货可以直接用车拉到集镇变成钱,日子一天好过一天。4年里,他一共在公路上投入4千多元,而当时他和爱人的工资加起来还不足1千元。
2016年,史建章从鱼精坝村搬到金家湾村,组织关系也随着转到金家湾村党支部。党支部考虑他行走不便,特许他可以请假不参加组织生活。
可史建章坚持要参加组织生活,在支部主题党日上,他双眼噙泪说道:“一个共产党员不过组织生活,就好比没有了家。”
从那以后,每一次组织生活、党员活动,他从不缺席。
他不是村支两委成员,却主动调解村民矛盾纠纷,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说直话、讲公道话,村里人都服气。
他为村里解决了饮水难,积极向县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并自掏腰包700多元购置水管、接头材料等。
他拿出慰问金,请支部帮他慰问村里的四个贫困党员。村支书劝他:“您是伤残军人、退休干部,也是组织关怀和慰问的对象。”他答道:“比我困难的党员群众还有很多,我应该先考虑他们。”
他主动加入村里的“乡风文明理事会”,为村内的乡风文明建设出点子、想法子。在今年的乡风文明典型评选活动中,他被群众一致推选为“官店好人”。在群众会上,他动情地说道:“在部队我得过军功章,回到地方我受到过政府表彰,但是我觉得这枚军功章最有意义,因为这是大伙儿对我这个老党员的认可。”
来源:云上恩施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