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打铁中的田欢(左)和他的作品
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升学时全村欢庆。毕业几年后,他放弃北京的工作,毅然回乡当了一个小铁匠。面对不解,他默默忍受,用铁锤一点点敲出精美作品,把土家族的铁器送出了大山。
10月底的一天,利川市南坪乡大田村十七组一处农家院落的铁匠铺里,炉火映照在老铁匠唐运国师徒的脸上,两人正抡起铁锤、挥汗如雨,赶制一批客户急要的鼎罐。“真想不到,‘铁娃’把我们的锅儿鼎罐盘成了稀罕货,卖到国外去了。”叮当声中,唐运国自豪地说。
唐运国口中的“铁娃”就是26岁的田欢,老家利川忠路镇,当地“铁娃公社”的社长。曾经,田欢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去上学时乡亲们夹道相送,毕业后在北京打拼。2014年,他和同学一起去苏州创意博览会观展,偶然看到展出的一组铁质茶器,一打听才知道价格这么高。被家人嫌弃的铁匠活儿,竟然还有这样的一面。
另外,受传统手工艺耳濡目染,田欢对打铁情有独钟,“我的家族世代打铁,我从小就喜欢看人打铁。在我眼里,打铁时火星四溅的场景比烟花还漂亮、壮观。”田欢说,他在北京期间,始终有个声音牵引他回家,于是,他就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一般来说,学打铁要8年才能出师。”田欢说,他来到南坪乡的老铁匠处拜师学艺,顺便把现代工艺和设计感融合进去,打造出更有现代感的产品。
打造一件铁质工具,包括选料、切铁、取样、开板、烧火、捶打、成型、淬火等十来道工序,捶打四五千次,每个步骤都有讲究。烧铁的时候要注意火候,既要将铁烧熟,又不能烧化了。
老铁匠们只会烧火打铁,不懂现代设计,例如铁锅,开口要在24厘米左右,误差在1.5厘米之间,可是铁匠们随意惯了,做出的铁锅大多达不到要求,田欢只能把这些不合格的铁锅敲碎了重做。这令老铁匠们很不开心,“这个小后生,怎么老是刁难我们呢?”
为了跟老铁匠们好好沟通,田欢学会了喝酒,每次去验货,都带上一瓶白酒。一边喝酒,一边打铁,与人聊天渐渐变得顺畅了起来。
事实上,田欢创业之初确实很艰难,有一次一连8个月都卖不出东西,付给老铁匠的工钱都只能拖着。那段时间,田欢带着“铁娃公社”的产品各地跑,无论哪里开展会,他都想尽办法参加。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开始有人喜欢老铁匠们做的茶器了。
有客户一直在为田欢出谋划策,建议他做刚需产品,也有老前辈建议他打花器试试,于是他和老铁匠们有了更多尝试。但是,他还是把更多的关注度放在制作铁锅上,“现在不少人会买日本的铁锅,觉得人家的铁锅漂亮,我就立志要造出‘中华好铁锅’。”
纯手工制造铁锅并不容易,因为是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厚度、开口的大小都很难控制。为了造出一口好锅,田欢摸索了3年,拜访了多家国内制锅厂商,经历了几百次失败,最终才有成型的铁锅。
虽然铁锅的年销量仅千把口,但田欢仍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每口铁锅都有手的温度,用它炒制的饭菜有独特的味道。“利川制的铁锅一定能走进千家万户。”
对田欢来说,复兴家乡的铁匠铺仅是第一步,“利川有纯天然的食材、精致漂亮的竹器木器,这些东西都不应该埋没在山沟里……”
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陈俊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