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民族文化消逝的基因

2017-06-23 15:38  

8976

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凝聚力、亲合力的载体,文化抢救的目的是为了给世人留下一个完整的“家底”。我州哪些即将消亡的民族文化枯木逢春,又有哪些依旧命运堪忧?面对即将消逝的它们,我们又有怎样的责任?

民族语言蕴含基因密码

农耕文化土壤孕育的民间文化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悄然改变。

“目前迫切需要抢救的是我们的少数民族语言!”5月23日,州民研所所长王平说起这个话题,十分痛心。

他目前正在参与《恩施州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调研》的调研工作。就前期的田野调查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是全州民族文化保存得最好的原生态村庄之一。被国家民委列入我国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里原汁原味的摆手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舍米湖,民族分界十分明显,民族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记得一些简单的土家语词汇。如彭大贵(72岁)、彭大刚(70岁)、彭冒松(69岁)等能说一些生活用具和称谓的词汇。彭大贵老人回忆说,他的母亲就能说“土话”。看来,舍米湖的土家语是在建国前出生的一代人中消失的。

宣恩县高罗镇小茅坡营村,是唯一的苗寨,是湖北苗族语言唯一“活着”的村寨。恩施州民族宗教部门与教育部门联手,在小茅坡营村民族小学开设苗语课,以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和优秀民族文化,小茅坡营民族小学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苗语学校。但是,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学生进城读书越来越多,当地苗语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会说苗语并将之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年轻人已经不多。目前,小茅坡营有25%的人会说苗语,50%人能听懂苗语。五个组中的一组和二组,即小茅坡营部分苗民能用苗语交流,第三组部分苗民能听懂苗语,少数几个苗民会讲苗语,四组和五组的苗民只有个别人会简单的苗语词汇。

王平在调查中发现,随着现代新概念、新名词的出现,苗语只能用苗音汉字直译的方法进行表达,或直接用汉语表达。特别是现代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进入苗家人的生产生活之中,在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小茅坡营苗语词汇大量减少,苗语使用范围大幅度缩小。如苗家舂米用的碓已在苗寨消失十几年了,很多年轻人没有见过碓和从事舂米这一项家务活动,用碓舂米已被打米机打米取代。如炭被空调、电炉、取暖器取代,鼎罐被电饭煲取代。祖祖辈辈相传的常用固定词已基本上退出交际领域,苗语词汇大量减少,苗语运用频率低,使用范围缩小,加速了小茅坡营苗语的汉化程度。

正是由于本民族语言日益衰落,恩施一些民族地名也在传播中以讹传讹“走了样”。

利川市谋道镇的苏马荡,这个著名的度假小村在刚刚进行开发时,名字被开发商解释为土家语“老虎喝水的地方”。参与第一、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利川市民俗文化专家潘顺福认为,土家语的“马”为“蜂”之意,苏马荡应翻译为“蜂群飞舞如雾的山坡”,这个地名记录着这里的历史,不容随意篡改。

“这个解释是对的。”中南民族大学从事西南少数民族文字研究的李庆福副教授对恩施的土家族语言十分感兴趣,曾多次到恩施进行田野调查。他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如果不懂自己的民族语言,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传不下去的。”

生存条件改变非遗命运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抢救文化是为拯救民族精神。

2003年,文化部正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我州2004年下发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对我州土家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普查和记录。

十多年过去,有哪些即将消亡的文化枯木逢春,又有哪些依旧命运堪忧?

“恩施州现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扩展项目),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恩施地区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瑰宝,抢救、保护、传承我州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各族人民的文化之根、生活之本,是保障恩施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湖北民族学院从事非遗研究的柳倩月教授对这些非遗项目如数家珍:

长江三峡号子、薅草锣鼓等,其原生态生存条件已基本上瓦解;

土家撒叶尔嗬的保护与传承条件尚好,因为只要乡村社会的丧葬习俗不发生根本变化,撒叶尔嗬就有其生存的空间;

鹤峰围鼓、利川灯歌、摆手舞、肉连响、地龙灯、恩施灯戏、南剧、恩施扬琴、土家三棒鼓等由于表演性比较强,可以为它们创造传承性保护的空间场所和受众条件。但是,像傩戏、恩施扬琴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极高,由于后继人才极度缺乏,它们也面临传承萎缩的困境。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省级传承人谢明贤,家住咸丰县麻柳溪村。这里的吊脚楼保留得相对完整,但点缀在茶园里、山脚下的木房子,大多是经过砖房改造的。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也不可能复原到过去的全木结构,新建房大多只能取其建筑形制。

去年底,恩施市盛家坝乡二官寨村村民康彦看准当地发展旅游的好势头,决定在老屋基上重新修建一栋木屋开农家乐。“完全按照传统样式的吊脚楼修建,结果发现,木头贵,木匠师傅又不好找,前后折腾了好久。”一栋完全按照传统方式修建的吊脚楼成本惊人,比水泥房的造价高出四五倍,非一般村民可以承受。

“这样的传统村落,一旦有了一栋水泥房子夹在其间,古色古香的风味就被破坏掉了。但是,村民又有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和经济上的困难,的确是两难。”恩施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刘清华说。

民俗活动亟待复兴

5月20日,湖北民族学院非遗研习学社的学子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节日。

非遗知识问答、包粽子、结香袋、赠彩线、在额头上点雄黄酒……这些传统端午节节俗第一次和“5·20”结合,许多同学觉得十分新奇。

2014年底,湖北民族学院成立了非遗研习学社,为学子提供了研究学习民俗文化的平台。作为指导老师的柳倩月说:“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丰厚、形态多样,在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体育与游艺、传统医药、民俗的抢救与申报方面,尚无国家级项目,应在这些方面加强抢救与保护的工作力度。像恩施社节、利川王母城的王母祭祀、恩施女儿会这样一些民俗活动的复兴,对于整体性地还原、激活民族文化空间也至关重要。”

恩施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节日。主要有赶年、牛王节、六月六(晒龙袍)、女儿会、社日、端午、月半、小年等。2000年,州民委作出决定,在全州推广四个民族文化节日,即牛王节、摆手节、女儿会、州庆节。后来,这四大民族传统节日列入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其中,原来流行于来凤县的牛王节多年不见踪影。

来凤县民俗专家唐洪祥介绍,牛王节又称牛魂节、开秧节、牛王诞,是我国壮、苗、布依、瑶、侗、土家、仡佬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四月十八(有的地方是四月初八)。传说这一天是牛的生日,我国各民族的民间养牛人家,都要用不同形式来庆贺。在他小时候,还参加过几次这样的活动:十里八乡的村民给牛洗澡、敬酒、喂鸡蛋,再赶集赴会,评出“最美耕牛”,寨子与寨子之间对歌比赛,观看惊险的“上刀山、踩铧口”表演,好不热闹。可惜现在随着耕牛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这样的节庆活动有三四年看不到了。

“如果能够复活这个节日,对于来凤县的旅游发展大有好处。”他说。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时光如大河汤汤,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正经历着巨大的改变,而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就是竭力在传统文化变形、消逝之前,留下宝贵的记忆样本,传给下一代。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黎袁媛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