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国(资料图)
1月4日下午,中纪委通报了对黄兴国的立案审查结果,其中提到,其“打探涉及本人的问题线索,对抗组织审查”,已被“双开”并移送司法机关。
这位曾因“对抗审查”这个名号一时引发轰动的天津原市委代理书记、市长的小聪明小手段让人无语,竟请“内鬼”来给自己提供问题线索……
黄兴国如何对抗组织审查?
向谁打探涉及他本人的问题线索?
中纪委系统内的“10亿内鬼”又是谁?
近日,中纪委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篇《严防“灯下黑”》,披露了黄兴国对抗组织审查的细节。

专题片称,黄兴国主动、多次与中央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处长袁卫华接触,请袁喝酒、吃饭,赠送名贵手表等贵重礼物,打探武长顺案、杨栋梁案的相关信息,同时套取、打探关于他本人的一些问题线索。对于黄兴国的“需求”,袁卫华都一一奉告。

袁卫华37岁,曾是家乡的高考状元,北京大学法学院高材生,参与查办过慕绥新、马向东、武长顺等大案要案,还曾立过功受过奖。
从2004年起,袁卫华用掌握的工作秘密做交易,故意泄露案情,换取工程项目等利益,再转手交给其父的工程队。
袁父的工程队因此快速成长,从三五个人的小包工队,发展成当地有名的承揽工程专业户。袁卫华则要求父亲订立遗嘱,写明“将家庭财产全部给大儿子袁卫华”。
2004年以来,袁卫华通过“卖案情”甚至泄露重要案件的初核方案、审计报告、调查报告等,承揽到总金额超过10亿元的工程项目。
袁卫华回忆,第一次主动向某副部级干部泄露举报内容时,很忐忑,“我是科级干部,他是副部级干部。但是在一张嘴的情况下,竟然我成功了,这样就真的是有一种一发不可收的感觉了”。
跟此前落马官员的问题通报相同,对黄兴国的问题通报,中纪委措辞严厉,称其“违纪行为性质十分恶劣、情节特别严重、影响极坏,严重破坏了天津的政治生态”等。
中纪委在问题通报中还直接点出,“打探涉及本人的问题线索”,“阳奉阴违”,“封官许愿,任人唯亲”等。

黄兴国还被查出落马官员的一些共性问题,“搞迷信活动”、“纵容、默许亲属利用其职务上的影响获取巨额利益,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巨额财物”、“对身边工作人员失察失管”等。值得注意的是,黄兴国“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其子谋取私利”。
“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一些肩负监督执纪重任、本应更严格要求自己的纪检干部,却想着既能在仕途上快速发展,又能发大财。
好在,这些被袁卫华们钻了空子的风险点正在被迅速修补。一个防止“灯下黑”的制度笼子,正越扎越紧……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郜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