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精准扶贫、“六城”同创两场浩大的战役正在恩施州2.4万平方公里州域城乡全面展开。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总目标,采取精准扶贫与“六城”同创统筹推进的方式,为恩施州千秋万代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是州委贯彻落实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具有典型性、开创性。
为深入展现这两场战役给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展现各级干部群众奋斗的身影,展现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本报今起推出“精准扶贫‘六城’同创·统筹城乡发展的恩施实践”年中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6月中旬,记者走访我州多个地方,或城镇、或乡村,所见所闻所感可用8个字概括:远者悦来,居者皆宜。
以来凤新城区为例,6月14日,绕城一圈,龙凤文化中心、喳西泰水城、酉水广场、滨江公园……一批新地标、新配套令人目不暇接。在这里,还有山、有水、有干净的空气、有升腾的人气,一种繁华气息扑面而来,又不乏味道。
龙凤新城仅是冰山一角。放眼全州,在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下,随着“六城”同创更深入,精准扶贫更“精准”,城乡融合之路一片涟漪,从村到城,全域焕彩,繁荣和乡愁得到了一种完美契合,宜居宜业真实可感。
乡愁能“生金”,活得更有尊严
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小桥、流水、吊脚楼群、郁郁茶海,还有立于溪边的水碾子,这个羌族部落就是最具乡愁的代表。
按照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张良皋先生对《桃花源记》的新解,麻柳溪很可能就是那渔翁穿过咸丰黄金洞或其他洞口逆河绕行所见的众多桃花源胜景之一。
6月的麻柳溪,游客如织。越来越多的麻柳溪村民返乡创业,收入颇丰。
第一个办农家乐的姜胜梅说:“家乡一天比一天有人气,很多人都返乡做生意,生意都特别好,以前连我们孩子的学费都供不起,现在每家年收入至少10多万元。”村民姜云兰说:“一提起麻柳溪,很多外地人都知道,我们很骄傲。”
美景、乡愁把远客留住,让外出的人返乡,让村民收入丰厚,生活得更有尊严,这份乡愁里何尝没有一种蒸蒸日上的经济繁荣?
最美乡村何处游?6月15日,记者再次踏访恩施市龙凤试点青堡村。
从外观上看,青堡村像一艘大船,中间地势平坦。在合作社的温室里,几万株花卉开得娇艳,温室外是成片的烟叶和有机蔬菜,绿油油的。
村党支部书记廖康元告诉记者:“今年,借‘六城’同创东风,投入40多万元对环村公路绿化,金森女贞、红继木、春鹃、红叶石楠精心布局,目前长得特别好。”
除了让村庄更美,让村民住得安心更重要。青堡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最早受益村之一。5月刚刚入住青堡安置小区的王祥富激动地说:“以前住在伍间房组,深山老林,做梦也想不到会在这么好的地方安家,还能到合作社打工,每年在家门口可赚两三万元。”廖康元说:“7个安置小区,159户520人,目前几乎全部入住,合作社常年用工近400人。”
有乡愁有美景有产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30岁左右的刘钦福就是典型代表。
“沾了总理的光,现在日子好多了,每天捡100多个鸡蛋,都卖出去了。”5月8日,龙马村贫困户龚延祥拉着党员王军的手说。全镇700名党员开展“沿着总理的足迹”返乡走访。“有什么困难可以跟镇里说。”这是在“不忘初心”活动走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恩施州,伴着精准扶贫的春风,涌现出了很多个“青堡村”“麻柳溪”,留住了乡愁,稳住了民心,聚集了人气,增加了就业,提升了幸福。
乡愁渐浓,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放弃远行,选择前往恩施各乡镇,越来越多的乡镇从旅游经济中分得“黄金”。
繁华多温情,活得更有质感
新城崛起,人气接踵而至。随着湘鄂情大桥贯通龙山、来凤双城,越来越多的龙山人选择定居来凤。
谭邵艳,龙山人,果断把自家老字号分店开到来凤。谭邵艳说:“开始,家人都不愿意,觉得龙山熟人熟市,但我看到这么好的发展势头坚持过来。没想到开张几个月,生意超过想象。”于是,老谭一大家人打消顾虑,在新店附近一口气买下4套住宅。谭邵艳的儿子说:“我们主要看中这里环境好、品质高,上学、就医都很方便。”
和老谭家一样,龙山、酉阳等周边的人向来凤聚集。一楼盘售楼经理介绍:“现房销售率几乎100%,60%以上是外地人买的。”
夏威夷一业主表示:“虽然上班在龙山,但来凤这边‘六城’同创后越来越漂亮,尤其晚上,一对比,河两岸一个像香港,一个像农村。”
一城碧水美如画,一路绿景入丹青。“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宣恩,同样可感受梦里水乡。
夏日清晨,空气香甜。在莲花坝带状的公园里,不少早起的市民听着清脆的鸟鸣声和潺潺的流水声沿河散步,一颦一笑间,体现的不仅是运动带来的乐趣,更是市民幸福感的提升。
夜间,音乐跑泉应声而起,犹如美丽的女子翩翩起舞。静水流波的褶皱里,抖落出如画的风情。几年前的宣恩县城没有一幢高楼大厦,没有一条沥青路,本就狭窄的道路上各种商贩……
这一切变化源于“六城”同创——一场深彻的绿色革命。一年来,宣恩统筹资金近7亿元,实施环境洁净、交通畅通、绿化亮化、城市宁静、空气净化、河道美化、全民素质提升、集镇环境整治“八大工程”,市容市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退休多年的李培芝对贡水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时候贡水河非常清澈,鹅卵石清晰可见,但后来感觉水没有往年那样清澈了。”今年,李培芝欣喜地发现,他心中的“母亲河”,被淘洗得亮丽。
与提升一个地方的气质相比,建一个高楼林立的地方或许相对简单。如果说精准扶贫让贫困户过上宽裕的日子,而“六城”同创则让城乡居民过上更温情、更有质量的日子。
一个地方有没有品位,品位高不高,就看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如何,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弱者受到怎样的对待?
在恩施州,繁华时刻不乏温情。“有时候,几个老板叫我去喝茶,吃早餐,我都不晓得去哪家好。”在建始县,环卫工周开菊欣慰地说。宣恩县高罗镇环卫工人刘翠玉十分感激,今年58岁,是九间店村五组的贫困户,从事环卫保洁工作3年。她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第一轮路面清扫从6点开始。家里离集镇较远,完成清扫任务后,回家时已临近中午,以前长期不吃早餐。
在州委书记王海涛重视下,从6月起,全州2200多名基层环卫工人吃上了免费早餐。
一杯开水,一顿免费的早餐,对一线的环卫工来说,饱了肚子,更暖了心窝,这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一种尊重,一种幸福。
在巴东,野三关镇石桥坪村农民邓中振放下手中的锄头,一路小跑来到村里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取到了网购的电磁炉,农民办事不出村带来便利。
在鹤峰,走马镇的老党员李玉政退而不休,带动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在利川,和谐老人杨时权、闲事管家孔大姐等一批好人好事弘扬了向善向美的正能量。
……
乡愁与繁荣有形有魂有载体:人口、产业、空间深度融合,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未来已来”。无论是繁荣还是乡愁,其最终目的是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一点,恩施正在做且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