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侧记

2016-10-25 15:40  

深秋时节,位于七姊妹山脚下的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洗马坪村层林尽染、村庄整洁、路平地净、绿树环绕,一派怡人景象。

“以前我们这儿就是穷山恶水,道路不通,环境也不好,给人的感觉就是脏、乱、差……”该村村民唐金成说起从前村里的旧模样,苦不堪言,“如今村里组组通公路,特色民居一幢幢建起来,环境好起来了,老百姓空闲时间打打连厢,日子过得跟城里人差不多了!”

唐金成的一番话,道出了洗马坪村几年来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得益于该村村级集体经济——12000余亩山林。为响应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有关政策,自2010年起,宣恩在长潭河侗族乡正式启动生态公益林基金补偿,洗马坪村的青山也由此变成了“金山”。

“村集体有钱了,就希望能为大家做点事儿,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路给修好。”该村党支部书记朱学文介绍。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从2011年起,该村村委会决定从村级集体经济中拿出专项资金用来修缮15个村民小组近20公里的组级公路,同时为了改善村民人居环境,该村新修垃圾池10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生活。

洗马坪村的整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一点儿没落下。从成立老年腰鼓队到组建舞蹈队、从举办文艺演出到开展体育赛事,村里正将集体经济发展“红利”与每一位村民共享。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村里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现有的基础设施,利用集体经济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老百姓一起脱贫致富!”朱学文道出下一步村里的发展计划,信心满满。

在宣恩,与洗马坪村一样通过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嬗变的村落不在少数。近年来,宣恩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措施,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围绕强村富民型村组织建设目标,宣恩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资源、资产优势,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工作。据统计,全县279个村中,拥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达216个,农村集体经济队伍正不断发展壮大。

村子强了,最先受益的便是老百姓,珠山镇封口坝村的孟彪便是如此。今年41岁的孟彪是该村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其父和其子皆因病去世,其母瘫痪在床,家中仅有劳动力不强的妻子,贫困如同阴云笼罩着这个家庭。得知这一情况以后,2012年,该村将村级集体所有的山地低价租赁给孟彪80亩,用于种植烟叶。

“最开始的三年,村里考虑我家里的情况,没有收我的租金,彻底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对此,孟彪颇为感动。经过勤劳努力,到2015年底,他的年收入达到8万元,正式脱贫并摘掉了“穷帽子”。“有了积蓄,不仅可以向村里缴纳租金,还有余钱来创业。”今年4月,孟彪在村里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完成了从贫困户到茶老板的“蝶变”。

像封口坝村一样通过盘活村级集体经济提高资产利用率,是宣恩积极谋划“以地生财”文章,搞活土地经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宣恩采取集体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使土地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目前,我县部分村通过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已兴办林场12个、茶场31个、养殖场23个,发展果园15个。

而怎样让有限的资源再多一些效益,让致富的步伐迈得再大些成为了宣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破解的难题。为此,借助“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高潮,部分村将闲置或低效使用的校舍、村办公用房、村办企业厂房、鱼塘、四荒资源(荒山、荒地、荒水、荒土),采取合作、自营、联营、租赁等多种方式提供给创业者,既为他们提供了便利,增加了就业岗位,同时盘活存量,提高资产利用率,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当前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村。”宣恩县扶贫办负责人说。目前,宣恩有70个重点贫困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大部分是“空壳村”。为实现全县40%贫困村年收入突破5万元的目标,宣恩巧借精准脱贫东风,发挥政策优势,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长潭河侗族乡诺西村是宣恩典型的高山乡村,受地形和气候影响,该村产业发展相对薄弱。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村由恩施州委组织部、州老干局、州建设银行等单位对口帮扶。

为了激发诺西村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高“造血”功能,今年6月,在州县部门的倾力帮扶下,投资20余万元在该村村委会空闲楼顶上安装了2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预计可带来年收益2万余元,而这笔收入就成为了诺西村的集体经济。据悉,下一步该村将继续再建一座2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届时将实现村级集体收入突破5万元的目标。

“我们村是旅游村,有仙女池、马迹岩、三凳岩等自然景观,国庆期间不少人来村里游玩呢!”该村村支部书记刘良忠对村里的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想法,“如今在各联系单位的帮扶下,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得越来越好,我们将召开村民委员会,围绕如何发展旅游产业来做文章,将集体经济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不仅“输血”,更要“造血”,为此宣恩充分利用精准扶贫“五个一批”政策和项目资金向整村扶贫推进村倾斜的优势,进一步加大70个重点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发展基石;带动农民发展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良好格局,把农村增收脱贫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截至目前,全县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1至5万元的村有35个,5至10万元的村有7个,10万元以上的村5个,力争年底70个重点贫困村全部甩掉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

如今,随着一个个资源的盘活,一个个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宣恩这片热土之上,各村集体经济攻坚“脱壳”形成良好的势头。宣恩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以地生财”“以资源换财”的新路子,增强了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宣恩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充满了无限潜力!

来源:中国宣恩网  记者 刘亚丽 通讯员 王开发 石健

(责任编辑 黄頔芳)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