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腹地,山大人稀,一些特别偏远的地区仍是交通不便,不通公路,有的地方甚至还不通水电,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大多都是贫困户,单靠自己没有能力将家安置到条件较好的地方,而异地扶贫搬迁政策为这些贫困户搬出大山、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今天是我国第三个扶贫日,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创举,同时这也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难度最大、情况最复杂的一批,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我州目前异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得怎么样,效果如何呢。
谭银菊是巴东清太坪镇白沙坪村四组村民,属于本次异地搬迁扶贫对象,目前她们一家人居住的这栋土墙木板房因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危房。不久前的一场大雨引发山洪,还冲毁了其中一间房屋的土墙壁,这让谭银菊住不踏实。
山路难行,只能靠山吃山,谭银菊一家人平时烧水做饭都是靠烧柴火,柴火屋里烟熏火燎,谭银菊因此患上了眼疾。
谭银菊的大儿子今年大学毕业,没有找到工作,小女儿在野三关镇上的中学上7年级,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打工的微薄收入,加上自己去年又患了一场大病,需要长期修养,修建新房的愿望遥遥无期。
就在谭银菊心灰意冷的时候,村里了解到谭银菊家里的实际情况后,按照扶贫政策确定他们一家人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10月8号下午,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坪村支部书记陈发宇来到她家,刚一坐下,谭银菊就急切询问起易地扶贫搬迁房屋的建设情况。
听说11月底就要搬进新房子居住,谭银菊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易地扶贫搬迁以后,谭银菊一家四口将住进一栋100平方米的新房,居住条件将大大改善,女儿以后上学放学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
在白沙坪村,和谭银菊一样实行搬迁的共有12户,目前,白沙坪村集中安置点的12栋房屋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预计在12月初谭银菊他们就能够住上新房。考虑到谭银菊身体不好,不能干农活,村里也考虑到了她以后的生计问题。
巴东县清太坪镇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是197户,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方式,集中安置点7个,其中6个安置点正在建设当中。按照人均25平米计算,在建的房屋有25平米、50平米、75平米、100平米等多种不同户型。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清太坪镇政府采取了政府、村、监理单位以及搬迁户共同监督的方式进行。
为监督工程质量,搬迁户还自发的组织到工地进行监督。舒敬文是竹园坪村村民,也是易地扶贫搬迁户之一, 17户搬迁户排班每天都派人到工地监督质量,今天正好排到他。
除了7个集中安置点以外,清太坪镇还有94户分散安置户,对于分散安置户自行修建房屋,政府也有相关的监管措施。
据了解,清太坪镇6个已经开工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建设以及分散安置点的建设都将于11月30号以前全部竣工,易地扶贫搬迁户有望在12月初入住新房。与清太坪镇一样,其它县市各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也都在稳步推进当中,在来凤县的革勒车镇,村民姚春芳一家已经搬进了集中安置新房。
易地扶贫搬迁,搬迁是基础,脱贫才是关键,如何让搬迁户尽快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这成了各级政府迫切解决的事情。在建始县业州镇柳树坦村的集中安置点,已经住进新房的蒋平正在自家超市忙碌。蒋平是去年首批扶贫搬迁户。
居住条件好了,但要真正过上好生活,增收致富才是关键。蒋平一家八口人仅仅依靠丈夫一人打工,生活基本能够维持,为此,村里动员蒋平利用安置点的地理优势,开了一家便民超市,仅去年一年他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为惠及更多搬迁户,帮助他们脱贫增收,村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农业公司,通过发展猕猴桃,为搬迁贫困户提供就业增收的机会。
同时村里也积极与附近的学校,保洁公司进行对接,让贫困户不仅能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同时也能实现就近就业,方便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目前柳树坦村的首批搬迁户都已基本实现脱贫摘帽,第二批安置工作也正在进行中,预计明年初剩下的三十多户贫困户将能如期入住。
据了解,作为“五个一批”中难度最大的一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我州各县市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主动作为,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千方百计破解难题。在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安置房工程建设的同时,各县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搬迁贫困户创造更好的就业创业条件,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挪穷窝,换穷业,脱贫根,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我州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紧盯“脱贫”这个目标,通过搬迁解决群众居住、看病、上学等问题,通过统筹谋划安置区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创业,确保了每一户搬迁群众的脱贫致富路径精准,确保了搬迁一户脱贫一户目标的实现。
来源:今晚九点半 记者:向烨 通讯员:向朝晖
(责任编辑:秦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