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总局:网络抽检不是要与电商企业过不去

2016-10-14 10:05  

 (图片来自网络)

近期,工商总局公布了2016年网络交易商品质量专项抽检结果,在有效送检的为497批次样品中发现172批次商品质量不合格,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工商总局消保局负责人今日表示,线上抽检结果适用于线下销售,对在线下实体店销售不合格商品的违法行为同样要依法查处。处罚结果应计入企业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开。

他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经营同样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近年来,工商总局先后制定出台了《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加强和规范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规范商品交易秩序,保护线上线下消费者合法权益。此次专项抽检工作是工商部门市场监管的一项常态化工作,个别媒体渲染工商总局要与电商企业过不去并不准确。

据了解,此次专项抽检工作是根据年初工商总局的安排部署进行的。消保局又针对此次专项抽检专门下发了通知并召开会议,组织北京、上海、浙江、重庆、内蒙古等五省(区、市)开展在主要电商平台上交易的商品质量抽检。承担抽检任务的省、区、市工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制定抽检实施方案,严格按照抽检程序开展抽检,详细记录经营者、商品信息和交易、拆包查验、封样全过程,及时将抽检结果送达被抽检经营者,保障经营者的复检权利。

各地在抽检过程中还注意加强与电商平台经营者的沟通和协调,电商平台经营者对此次专项抽检工作予以了大力配合,在抽检过程中与承担抽检任务的工商部门反复核实确认相关信息,提供经营者的联系方式方法,有的还代为通知经营者。工商总局向电商平台企业通报抽检结果后,所有参会企业都表示将按照工商部门的要求加强整改,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商品质量审核工作,对抽检发现的不合格商品立即停止销售,全面清理,及时解决消费者的诉求。苏宁易购等平台企业还专门向工商总局递交了整改报告。

针对此次线上抽检不合格检出率超过3成,该负责人表示,商品质量首先要由生产经营者把关,进行出厂前的合格检验,不合格的商品严禁出厂销售。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生产领域商品质量由质量监督部门负责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由工商部门负责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是在生产经营者自检、质量监督部门抽检基础上的监督检验,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最后一道关口。工商部门不是对市场上所有商品质量进行普遍抽检,而是针对消费者投诉举报集中的问题商品开展专项抽检,属于靶向式抽检,目的是发现问题商品,净化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由于抽检的商品品种不同,每次抽检的不合格率会有差异。工商部门只针对当次抽检样品作出不合格检出率,不对某类商品作整体质量判断。

相关新闻:

中消协启动“双11”网购体验式调查

本报北京10月13日讯 记者佘颖报道:随着“”双十一“”临近,中消协近日宣布启动2016年“双11”网购商品价格及服务体验式调查活动,针对2015年“双11”期间主要电商平台销量相对较多的商品类别开展体验式调查活动,详细监测相关商品在2016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期间价格变化,具体体验送货服务情况及无理由退货情况,并重点测评相关商品质量状况等。

据悉,此次体验活动将由消费维权志愿者模拟消费者身份,获取视频、录音、照片、网页等图文影像一手资料,并将相关商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测试。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体验结果及发现的典型问题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并移送政府有关部门,建议作为信用建设负面典型处理。

近年来,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生活的一部分,网购销售额屡创新高,特别是“双11”期间,网购市场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消费者协会及有关部门受理投诉情况,相关消费纠纷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情况较为突出。目前,很多电商平台及相关经营者正在为“双11”活动做前期准备。中消协中消协希望电商平台及相关经营者,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把产品质量关,不做虚假宣传,不搞价格误导,严守“七日无理由退货”等规定,将消费者权益落到实处。

2015年“双11”前后,中消协针对国内主要电商平台声称折扣力度大、标示销量多的94款商品的价格、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开展了体验式调查活动。体验结果表明,在价格方面,部分商品涉嫌虚假折扣,存在网络标价高于吊牌价等虚标原价情况,存在以“清仓价”、“限时抢购”、“史无前例,仅此一天”、“血拼24小时”、“逆天低价”、“双十一最省钱”等价格误导宣传形式;在售后服务方面,部分商品以“快递爆仓”为由延迟送货,存在不提供正式票据或让消费者补缴税点再开发票的情况;在产品质量方面,部分服装、箱包、鞋类样品存在纤维成分含量与实际不符等问题。

因此,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参与网购促销活动前,可对所需物品进行简单列举、筛选,并结合实际需求购买,避免盲目选购,不要冲动消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关注网购商品价格变化,最好通过多个平台、多种渠道了解所购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情况,不要被明显低价所误导,不要被虚假折扣所迷惑,同时要关注平台和商家的信用评价情况,防范网购中高价低质、低价劣质陷阱;提前预估电商集中促销可能带来的配送延迟情况,并综合考虑产品新鲜度、储存条件以及延误所带来的系列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签收网购订单前,务必开箱验货,遇有不符情况应当拒签,也可运用“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利争取自身合法权益,但注意不要急于丢弃或损毁发票等购物凭证和必要的包装,以方便退货;要谨防钓鱼网站,务必选择正规的购物网站购物,不要随意点击网页里、短信中的链接或浮动弹窗,不要轻易将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提供给他人,更不要轻易输入动态验证码或转告他人,增强防范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

来源:经济日报 佘颖

(责任编辑:秦辰宇)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