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创业富民的“领头雁”
她,被誉为“最美村支书”;她,历经26年如一日的不懈奋斗终将一个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文明村、巾帼示范基地,她就是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支部书记向开珍。
在向开珍一班人的带领下,截至目前,下村坝村建档立卡的251户759名贫困人口已有51户180人实现脱贫,在全村6个村民小组654户2316名村民 的共同参与下,下村坝“土家幺妹村”这个以有机蔬菜产业为核心,集立体农业、休闲、美食、度假、民宿、养生为一体的乡村体验综合体,正在成为武陵山区那张 最精致的精准脱贫新名片。
“哎,一群女人,怎么指望得上哟,家里老人和小孩能照顾好就不错了!”看着村子里每天劳碌于洋芋和红苕之间、穿梭于田间地头和猪栏牛圈之间,穷吵恶闹的留守妇女们,村里的老人们也总是黯然神伤却又无可奈何。
向开珍,共产党员,既是下村坝村留守妇女中的一员,也是下村坝村的村支书,总是在无数个深夜无数次地拷问自己:咱下村坝的这些幺妹真的没有用?我这个村支书难道就是个“窝囊废”?暗地里,向开珍下定决心要带着村里的幺妹们走出一条发家致富路。
2009年,恩施州妇联组织全州贫困村的女支书外出参观学习。当参观完恩施市六角亭办事处村民李应秀家的菜园子,并向李应秀仔细请教了关于蔬菜产销的问题后,向开珍茫然的内心顿时敞亮了。
一个月之后,向开珍带着村里18位幺妹在38亩土地上成功搭起了一个个用竹子做成的简易蔬菜大棚,蔬菜上市后,因为没有销售的经验,明明是质量上乘的蔬菜 硬是卖不出去,这可急坏了村里的幺妹们。困难时刻,又是向开珍带着幺妹们开着农用车满大街吆喝着卖菜。就这样,一茬茬蔬菜卖出去,村里的幺妹们不仅挣了 钱,也挣了个“最美卖菜幺妹儿”的名号!
看着向开珍带着那些幺妹们挣了钱,村里老老少少的心思都开始活络了起来。想种菜的幺妹越来越多,向开珍心里乐开了花,顺势而为建起了村里第一个专业合作 社,下村坝的菜很快就卖到了重庆、北京、武汉和宜昌等地。现在,合作社有仓库3间、大棚105个,猪栏700平方米,蔬菜基地300亩,带动全村30余名 妇女在合作社务工,每年可实现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年收入210万元。
从泡茶做饭、相夫教子到田间地头的生产一线,从洋芋红苕的传统农耕到大棚蔬菜的产业转型,从千家万户的散户到合作社里的步调一致,正如向开珍一直坚持的目标“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和谐新村建设绝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精准扶贫的“排头兵”
向开珍:创业富民“女支书”
老百姓要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全村实现精准脱贫,不能只是靠嘴喊,得下功夫实干,向开珍书记积极用好政府主导、群众主力、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四种力量”。
2014年春,向开珍通过多次努力终于邀请了硒园素有机蔬菜公司正式入驻下村坝村,与观音塘蔬菜专业合作社携手合作,共同开启了下村坝村“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也为全村的蔬菜产业发展注入了有机、互联网和创新的元素,为精准扶贫注入活力。
2015年底,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正是缘于恩施市委、市政府和白果乡党委政府的前瞻思维,始于2014年下村坝村蔬 菜产业的转型发展,与国家提出的改革思路不谋而合,村里老少爷们的思想又活络了起来,常年外出务工的爷们不走了,开始眼热起村里的蔬菜产业来了。
为了提高村里组织化程度,向开珍向政府申请,围绕下村坝村精准脱贫和硒园素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需要,对全村1000余名以妇女为主的青壮年劳动力开 展了以发展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和生产手工豆皮、茅香粑粑、手工饺子等土特产品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全村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短短半年时间,在硒 园素公司的带动下,村里又有4位幺妹牵头新成立了4家合作社。现在,下村坝村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新增规模性养殖场2家,“猪—沼—菜”的循环模式形 成了种植业、养殖业与微生物分解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大棚里剩下的菜叶和瓜果用来喂猪,猪粪当做发酵原料,生产的沼气用来取暖和做饭。沼液和沼渣 当做蔬菜的优质肥料,可以改良土壤、杀虫杀菌,瓜菜生产不用农药,品质还得到了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提升。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周边 70户村民提供方便、干净、卫生、实惠的沼气,村民用沼气做饭、洗澡,结束了过去烟熏火燎的日子,更是变废弃为宝,既节约成本又环境卫生,正是五大发展理 念的要求。
2015年,合作社获得种植产品有机认证2个,绿色品种10余个,为白果乡近400名村民提供了就业途径。全村251户75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有51户180人顺利脱贫,实现了小康。在向开珍带领下,下村坝村的幺妹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观音塘畔的一片天。
来源:恩施晚班 记者谢顺 通讯员吴丹
(责任编辑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