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早就听说恩施市舞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栖凤桥卫生服务站康复理疗科有位叫李传贵的知名中医,一开始还以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谁知初次见面就大吃一惊,不仅是因为他生于1982年,是正宗的80后,更因为亲眼目睹了他如何用火疗技术为病人治疗的过程。
从打工开始走上行医之路
1999年,17岁的李传贵因为家庭贫困出门打工,一路北上来到北京讨生活,找到在某医院工作的亲戚万平拜师学艺,这位知名中医告诉他:“不好好学习是没有出头之路的。”
李传贵虽然肯学,可因为太年轻,一开始对中医没什么兴趣。不过在跟随师父的长期工作和学习中,这个年轻人慢慢钻了进去,尤其是时常看到被师父治疗的病人进门时被人抬着,出门时已经能自己行走,李传贵开始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几年之后,李传贵年龄渐长,加上很多实际问题摆在眼前,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于是从北京回到恩施,打算单干。
回到恩施,李传贵发现城区已经有了不少专门从事中医理疗的地方,加上在北京的几年时间也没赚多少钱,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敢贸然下手!”不过想到既然已经回来,怎么着也不能还没开始就打退堂鼓,这不是他的性格。
经过深思熟虑,李传贵终于想到了法子。一连几天,李传贵从早到晚在城里转悠,只要碰上有做中医理疗的店子,他就进去体验一把。一圈市场考察下来,虽然花了近两千元,但是他觉得值。李传贵发现那些开门店做理疗生意的人,技术也比自己高不到哪里去,没过多久,他的第一家“中医理疗”门店在黄泥坝一间简陋的房子里开张大吉。
好技术成就好口碑
就这样,李传贵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一天24小时不打烊,只要有客人上门,随时接待,睡觉时就打地铺。
李传贵把开门店做生意看得太简单,以为仅凭自己的吃苦耐劳和好手艺就能吸引顾客,殊不知因为人流量少,加上刚开业没什么名气,所以生意很差。
虽然辛苦,但是李传贵并没有放弃,他骨子里天生就没有“放弃”二字,尤其是一位前去找他看病的廖姓老奶奶,让他更加坚信了自己的事业。经过他的治疗,这位廖奶奶从不能走路,到最后能走路。廖奶奶见他理疗技术如此之好,可生活条件又如此之差,于是将自家的电饭锅等用品无偿送给了他,后来还经常接他去家里吃饭。这令李传贵非常感动,也越发坚定了他的信心。
最令李传贵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件事。某天他接到一位来自上海的病人的电话,让他去上海出诊,所有费用全部报销,而且除了治疗费,还另外再付5000元钱。这位病人以前找他看过病,是被他治好的。李传贵到了上海才知道,这位病人的朋友找了全国各地许多医生都没能治好自己的病。李传贵在上海呆了好几天,最后手到病除。这位病人在上海开有保健休闲的店子,开高价想李传贵留下来帮忙,但被拒绝。
“我不能为了赚钱埋没自己的手艺。”李传贵说。
李传贵的名字“插上了翅膀”
随着“李传贵理疗”的名声越来越大,李传贵的名字也飞了起来,远至佳木斯、香港的病人都纷纷前来找他看病。
因为病人介绍,李传贵得知恩施老年大学有不少老人患有颈椎、腰椎、痛风等疾病,加上老年大学为他提供了不少便利,他决定把门店搬过去。李传贵逐渐得到了老年人的认可,经常有老人打电话叫他上门出诊。
李传贵的名字被一传十,十传百,慕名前去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李传贵将门店搬到了恩施市一中对面,在那儿一干就是七八年。此时的李传贵已经不是刚回恩施时的李传贵,随着无数被他治愈病人的口口相传,他的名字和传统中医土家疗法已经“插上了翅膀”,飞得越来越远。
后来,李传贵又被恩施市舞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栖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康复理疗科聘任为带头人,开展中医康复理疗工作。
这么多年,李传贵从未请过帮手,究其原因,是一些老病人给他出的主意:“很多病人来找你看病就是看中了你的手艺,你的名字就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李传贵凡遇病人上门,必定亲手诊疗,病人也情愿多等一会儿,甚至还有武汉、深圳等地的病人专门开车,或乘坐飞机来恩施请他看病。
李传贵明白自己的人生还很漫长,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对于未来,他有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将自己的手艺发扬光大,将传统中医土家疗法发扬光大。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谭琼辉
(责任编辑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