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生我养我的故乡就在清江河对岸,恩施市六角亭办事处解放路社区,位于恩施人俗称的“老城”中心。有史料记载,老城始建于南宋淳右3年(1243年),土筑城墙,为南宋施州治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施州卫治所,改土筑城墙为砖石城墙,设四门,东曰清江,南曰南阳,西曰西顺,北曰拱北;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施南府治所,对明城墙维修,改城门名,东曰迎恩,南曰朝阳,西曰金华,北曰拱辰;经历战乱和历史变迁,南门、西门城门仍保留至今。
故乡近在咫尺,反而让我忽略了它的存在,不比工作在外的游子总有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25年来除了办事回过那儿,还从未专程回老城细细地走一走、看一看,有幸这次州委发起“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的活动,让我们搁下手中的工作,带着一颗简单而质朴的心,回到六角亭,回到解放路社区,开展一系列走访和实践活动。绵绵细雨中,我漫步在斑驳的城门洞下,漫步在西后街老城墙上,漫步在洗马池狭长而洁净的青石板路,漫步在肃穆的烈士塔前,古城的旧貌新颜勾起我对成长的记忆,思绪如潮涌般纷飞,一下子把我拉到了四十多年前……
六角亭招待所对面的一处居民房就是我爷爷奶奶家,那是一个大家庭,两个姑姑和一个叔叔都住家里,奶奶是一家之长。我从小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她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感染着我,奶奶无疑成了我人生第一个导师。在我记忆里,奶奶好象从未闲下来过,她是穆桂英食堂的大厨,能把最平常的食材变成美味;她是整条街所有人的“张妈妈”,街坊主妇们遇到难事,总是第一个找她商量;她乐善好施,邻居王麻子家6个小孩,家大口阔,吃了上顿没下顿,奶奶常把他们叫到我家饭桌上,时不时还接济些钱物;即使偶尔坐下来歇歇,手中还是不停地纳着布鞋底,我和姐一年四季的鞋都是出自奶奶的手。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街坊邻里的和睦相处、儿时玩伴们嬉戏游乐的身影、黄昏时街沿坎上家家摆开的小饭桌、隔壁货栈下货时孩子们哄抢地上散落的甘草、白果的闹热、旁边糖铺抗拒不了的诱惑,至今都历历在目。
8岁那年,父亲所在单位东方红中学(后更名为书院中学)新修了宿舍,父母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这才把我和我姐从奶奶家接走一块儿住。东方红中学在城门外护城河边,春天采撷各色野花和蒲公英,秋天寻找桑椹和茶泡,是我们童年时光最快乐的事。每天母亲带我和我姐沿着城墙脚下的羊肠小道,穿过西门城洞,踩着洗马池青石板路,去到和平街小学。在我们就读小学做班主任的母亲总是忙忙碌碌,根本无暇照顾我们姐俩,家里做饭和洗衣的任务只好落在父亲身上。母亲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才回家,放下碗筷,不是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就是赶去学生家做家访,有时还把那些无父母照管的学生带到家里,帮他们洗头洗澡、改善伙食,辅导他们作业,母亲面对她的学生总是那么不厌其烦,充满了慈爱和温柔。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让母亲收获了很多荣誉:省人大代表、特级教师、优秀党员、全市优秀班主任。每每想到这些,我不禁为拥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由于父亲单位调动,我们家从东方红中学搬到了市体委,位处烈士塔脚下,紧邻清江电影院和灯光球场,不远还有汉剧团,是当时全城最闹热的地方。那时我刚过完16岁生日,在当时的九中,现在的市二中读高中二年级。任我们语言课的老师名叫曾建业,当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一辈子未婚,解放前是国民党海军文职教官,上世纪70年代刑满释放后回到家乡任教。尽管经历坎坷,可曾老师依然乐观、豁达,三尺讲台成了他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他声情并茂地给我们演绎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典故,荆轲刺秦、廉蔺交欢、卧冰求鲤、血荐轩辕……在他的课堂里都鲜活起来,同学们都盼望着上语文课。他让我们在领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魅力的同时,知道了什么是礼仪廉耻,什么是忠孝仁德,什么是富贵荣辱,什么是中华之脊梁。每天自习课上,他都会在狭窄的讲台上铺开又厚又大的英汉辞典,一边念叨一边拼写,坚持背诵英语单词,他告诉我们,退休后最大的愿望就是骑着一辆雅马哈周游世界,自学英语就是为梦想而做准备。他用行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人生要有追求和梦想,在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境况都不能放弃,做一个真正拥有浪漫情怀的人、做一个纯粹而快乐的人。
我21岁前的生活轨迹未曾离开过古城,我的根在古城,古城的民风、古城的遗韵深深地印刻进我的血脉里;古城养育了我,也养育了千千万万恩施儿女,古城是恩施州城文化底蕴之所在、灵魂之所在,我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现如今,古城的维护和修缮已经提上党委政府的案头,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为恩施州打造文明城市、旅游城市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