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桥梁业有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目前,“中国桥梁”,已经成了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和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符号。
今天上午,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全线贯通,这标志着大桥主体工程建设进入收官阶段。历时四年多的建设,一条22.9公里长的巨龙已经绵延驰骋在仃伶洋海面上。
一起来看这座桥↓↓↓
▲港珠澳大桥全长约29.6公里。
▲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港珠澳大桥青州航段桥桥塔采用“中国结”造型。
▲港珠澳大桥九洲航段桥桥塔采用“风帆”造型。
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更是被英国媒体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香港口岸、珠海口岸、澳门口岸、香港接线以及珠海接线。大桥主体工程采用桥隧组合方式,全长约29.6公里,海底隧道长6.7公里。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珠海至香港的交通时间将由现在的水路约1小时,陆路3小时以上,缩短至20-30分钟内,首次实现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对接,将极大缩短港珠澳三地间的距离,同时西端接京港澳高速公路,和国家高速网并网,东面香港侧通过大屿山公路连接香港地区路网 。
▲港珠澳大桥效果图
▲港珠澳大桥效果图
中国史上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
主体工程长约29.6公里,包含约6.7公里沉管隧道和22.9公里跨海桥梁,以及为实现桥梁和隧道转换而修建的海中人工岛。
桥梁采用工厂化的“长线”法拼装
首次在桥梁工程上部结构大规模采用钢结构,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的板单元组装和焊接机器人系统,先进的超声波相控阵检测设备,工厂化“长线”法拼装,代替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成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海底隧道“滴水不漏”
大桥沉管隧道由33个管节连接而成,其中29个沉管长180米、由8个22.5米长的节段构成,其施工技术难度在目前世界上首屈一指。经过国内外级顶尖团队的共同研发,开发出全新的“半刚性”沉管结构,把沉管深埋的构想变成现实,第一次做到了海底隧道“滴水不漏”。而在岛隧工程的设计建设中,形成的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达到400多项。
可抵御16级台风8级地震
大桥主体桥梁上部结构用钢量42万吨,不仅能抗16级台风,也能抗8级地震,甚至30万吨巨轮撞击。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管理部副部长景强表示,防风和抗震主要是解决三个方向力的问题。一个是竖向的力,一个是横向的力,一个是纵向的力。阻尼器、竖向支座、横向抗风支座,构成了整个斜拉桥抗风和抗震的约束体系。
钢箱梁对接达到毫米级精度
该钢箱梁在设于中山市的厂房内完成拼装、焊接和涂装。通过精确调位,钢箱梁的安装精度偏差在5毫米以内。该精度调节体系在国内桥梁建设中尚属首次使用。
港珠澳大桥时间轴
2003年7月底:国家发改委论证报告完成,确定兴建港珠澳大桥。
2005年初:确定单Y桥型和港珠澳三地落脚点。
2008年12月:工可报告通过专家初审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2009年10月28日:国务院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建。
2011年12月14日: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工程正式动工。
2012年7月31日: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项目正式开工。
2012年12月17日:港珠澳大桥主桥墩开钻,标志着港珠澳大桥主桥墩施工正式拉开序幕,其工艺内地首创。
2015年9月6日:港珠澳大桥CB03标非通航孔桥顺利完成最后一件上节墩身安装。
2016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
2016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全线贯通。
来源:综合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秦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