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贸区,准备怎么建?

2016-09-25 11:11  

8月下旬,中央决定在湖北等7省市新设立自贸试验区。消息传来,荆楚大地欢欣鼓舞。

面对新的发展航程和来之不易的发展新机遇,湖北省如何找准突破口,抢占制高点,先行先试,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脊梁?

21日,来自四大自贸区的专家齐聚武汉,建言献策;22日,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会在汉召开,来自武汉、襄阳、宜昌三地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以及中央在鄂相关单位人员,迅速行动——

“一主两副”三片区托起湖北新希望

在湖北地图上,武汉、襄阳、宜昌三座城市勾勒出一个三角形,引领湖北争先进位,跨越发展。湖北自贸区的建设,理应也要围绕这个“金三角”展开。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湖北自贸区总面积不超过120平方公里,由武汉、襄阳、宜昌三个片区组成,每个片区不得拆分,拥有完整区块和闭合边界,并符合所在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近年来,湖北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GDP总量跃居全国第八位,活跃度处于历史高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铁水公空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完善;拥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完整的铁水公空口岸;科教资源丰富,在校大学生153万人,两院院士63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综合创新实力居全国第2位。

良好的资源条件和独特优势为湖北自贸区的建设奠定基础,省商务厅党组书记邱丽新介绍,湖北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内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将自贸区建设成为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长江经济带建设示范区、全国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融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先导区。重点突出沿江开放和创新驱动两大特色,努力建立创新驱动性沿江开放性自贸区。

“主要任务有六个方面,分别是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中部崛起、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她说。

对标四大自贸区先行先试引领示范

上月31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指出,湖北自贸区“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发挥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在这7个获批自贸区的省市中,与湖北同处中部地区的有河南,同处长江流域的有四川、重庆、浙江。要想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脊梁,湖北自贸区必须先行先试。

本月8日,武汉市委研究确定25项拟先行实施的改革试验事项;

9日,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即将正式封关运营;

本月5日和20日,襄阳市相关领导主动对接武汉铁路局、武汉海关和省商务厅口岸办,推进襄阳保税物流中心预验收和铁路物流基地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自贸办主任涂山峰说:“武汉市委、市政府对湖北自贸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要求找准突破口,抢占制高点,快速形成自贸区建设的武汉优势和武汉特色。”

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地区行业界限

湖北自贸区获批,惠及荆楚各行各业,省直相关部门及中央在鄂相关单位迅速行动,倾尽所能,献计献策。

省编办对法律法规依据不足、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审批事项予以取消,积极支持“一主两副”开展先行先试工作。

省经信委助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加大对自贸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

人行武汉分行借鉴四大自贸区金融改革措施,认真梳理自贸区试点政策,涉及跨境人民币业务、支付结算业务、征信管理、外汇管理等合计22条。

武汉海关发挥特殊监管区域制度优势,支持按状态分类管理等新兴业务,将海关特殊监管区打造成自贸区改革创新工作的着力点。

据了解,为全力推动湖北自贸区建设,省政府将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工作办公室,省商务厅将邀请“一主两副”地方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参与总体方案修订报批工作。

武汉大学教授邹薇表示,获批自贸区是湖北获得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红利,是湖北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使成为支点、成为脊梁,就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的界限,加快区内资源整合和优势配置能力建设,实现三大片区经济管理的大协调与大联动,构建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机制。”她说。

专家支招湖北自贸区

21日,在由武汉市自贸区办公室、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自贸区改革与湖北经济发展高端研讨会”上,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福建、武汉的专家学者,纷纷为湖北自贸区建设支招献策。

抢抓超级大城市机遇,推动全球产业分工

武汉作为超级大城市,如何发力湖北自贸区?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玉良认为,长江经济带是最好的抓手。

一方面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地带,而全球进口消费品是长江经济带消费市场的一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中国重要制造基地,也是全球最集聚的制造基地之一。

“在长江流域,国家批复了上海、湖北、重庆3个自贸区,其目的就是下好长江经济带这盘棋。”沈玉良表示,武汉地处长江中游中心位置,上升为超级大城市,不仅要带动湖北经济发展,还要与上海、重庆形成联动,形成长江经济带产业群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平台和载体,实现国内、国际资源对接,承接好全球产业转移,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华表示,湖北自贸区要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如建立高效通关机制,建立长江经济带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要站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高度,抢抓和发挥武汉超大城市的科教等优势,承接好国际产业转移。

借鉴天津福建经验,聚集新兴产业

“湖北国企多,开放度不高,这对承接产业转移不利,如何克服这一弊端呢?”会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黄汉民抛出这一话题。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天津自贸区研究院院长刘恩专说,天津经验或许可以借鉴。天津也是国企多、国有经济占比大的城市。天津自贸区获批后,天津的国企积极发挥区域优势,与北京的央企对接,利用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优势,结合北京的资本、政策等优势,大力发展融资租赁、高端制造业、航空等产业。

“湖北尤其是武汉也可以利用自贸区优势,重新调整产业结构,聚集战略新兴产业。”刘恩专如是说。

厦门大学教授、福建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朱孟楠坦言,福建自贸区建设一年多以来,厦门与台湾建立了两岸经贸合作新模式,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厦门新增企业1万多家,积极打造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专业服务、国际贸易、金融服务等5大新兴产业集群。

转变政府职能,用开放倒逼改革

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涂山峰表示,下一步,武汉将在自贸区建设中,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等方面的探索。

对此,中山大学教授、广东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表示,广东自贸区建设一年多,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重点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公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降低企业的各项成本,让企业有更高创新动力。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海云表示,观念落后仍然是湖北发展的一大实际,通过自贸区建设,以开放改变观念倒逼改革,从而推动政府职能改变,进一步实现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形成产业聚集。

来源:湖北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 黄頔芳)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