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帮我集个赞,68个赞可以去换个杯子。”“只要集128个赞,就可以免费拍摄一套写真。”
微信,眼下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已俨然成为商家营销的重要平台。一些商家早早地盯上了这块“地盘”,依靠微信易于分享传播和易聚人气的优势,将自家的商品通过微信打广告吸引顾客。
然而,伴随着这种新生事物的火爆,有关的消费投诉随之而来。昨日,记者从州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了解到, 今年以来,全州共接到咨询关于微信集赞问题的案件28起,接到的关于微信集赞的投诉案件则有5起,微信投诉主要问题集中在点赞送礼不兑现、礼品缩水、额外 收费、数量有限等等。在此,记者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对于微信集赞不要盲目跟风,以免上当受骗。
本报记者何雨洋
市民点赞屡被商家“欺骗感情”
“各位好友,帮点个赞。”在微信朋友圈,这类让朋友点赞集赞的微信越来越多,许多手机一族动动手指头就领到免费礼品,然而也有不少市民在点赞后却得不到相应的礼品,大呼上当受骗。
家住州城舞阳坝的王女士表示,前不久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不少好友在转发一条信息:“珠宝店开业大放送,亲们帮忙点赞,只要转发此微信至朋友圈且 保留一天,并集齐168个赞就可以获得精美礼品,活动真实有效,恩施的朋友们快快行动啦。”王女士看后将信息转发到了朋友圈,很快集齐了168个赞。
“信息中没有数量和时间限制,所以我们觉得第二天去领取肯定没问题。”王女士说,第二天上午她到这家珠宝店去领取礼品,却被工作人员告知活动已结束。
“这不是坑人吗?白白做了宣传不说,还让我们白跑一趟。集赞的消息中为什么不说明时间。这根本就是商家的骗局,目的就是集聚人气。”王女士气愤不已。
微信朋友圈截图
和王女士有同样遭遇的人还不少,利川市民小胡最近也被微信点赞“忽悠”了一把。前不久,他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该市城区一家新开的健身房在微信朋友 圈里说只要集388个赞就可以免费健身一年。对于正想减肥的小胡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费了很大的劲才集齐了388个赞。
后来,小胡来到了这家健身房,却被告知需要办一张一年的健身卡,第二年就可以免费健身一年。
“为什么在转发点赞的消息里面不说呢?这不是骗人吗?”小胡这才恍然大悟,这又是商家的营销手段,自己又被“忽悠”了。
“赞”得多了难免会烦
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开通微信的市民,大家都表示自从开通微信后,时不时收到朋友点赞的要求。“对于求赞者我基本上有求必应,但赞得多了难免会 烦,比如有时候正睡午觉,接到朋友留言求赞。”州城市民刘女士说,有位朋友要求他点赞多达十多次,他以为对方如愿领上礼品了,没想到近日又看到朋友在微信 里说:“我又开始要赞了,虽然被骗了N次,但还想再相信一次。”
“还有的一些交情不深或者平时没有什么联系的微信好友,有时候会突然给你发一条消息,打开微信以后才发现原来是点赞的。”对于这些点赞党,州城 市民小周也深有体会。“我之前因为工作关系加了一名微信好友,平时根本就没有联系,当我打开我和他的微信对话框才发现,我和他一共有8条聊天记录,全部都 是他求点赞的。”对于这样的微信好友,小周表示自己也很无语。
“现在我都不想看朋友圈了,感觉不是求点赞的,就是做微商的,这片领域已经被这些人给占领了。”州城市民黄女士说朋友圈里微信集赞活动的内容五花八门:KTV欢唱券、充电宝、儿童摄影写真、床上用品、西餐券、净水机等,每一个活动所需要的赞少则38个,多的则几百个。
由于求赞者越来越多,还有人干脆拿求赞者开涮。州城市民郭先生在微信里声明:“鉴于朋友圈要求点赞的越来越多,本人长期点赞,1元1次,5元6次,包月50,年卡450,随叫随赞,充2000送200……”
商家不兑现承诺可到工商部门投诉
“现在男女老少都玩微信,集赞活动受欢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有很好的广告效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家表示,同样一则促销信息,通过别的 领域发布至少要上千元的广告费,且见效慢,而微信营销,一天内就能广而告之。“集赞换礼”也有潜规则,根据集赞数量的不同,兑换的奖品价值也不同,有的甚 至要集上百个赞。然而,随着点赞营销的肆意泛滥,部分商家浑水摸鱼,许多集赞免费换取的活动,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兑换起来有难度。
记者联系到州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据介绍,今年以来,全州共接到咨询关于微信集赞问题的案件28起,接到的关于微信集赞的投诉案件则有5起,微信投诉主要问题集中在点赞送礼不兑现、礼品缩水、额外收费、数量有限等等。
那么,市民参与微信集赞活动,商家拒不兑现承诺,消费者该如何维权?据州工商局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商家的点赞送礼行为系民事 要约,用户完成商家指定的行为,就表示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商家必须依法履行,否则就属于违约行为。若商家拒不履行承诺,参与者应当保存好相关证据,到工 商部门投诉,甚至可以选择到法院起诉,从而要求商家履行承诺。
此外,对商家不规范的微信集赞宣传活动,广大消费者更需要提升自身素质,不盲目跟风,保持理性。看到不能兑现或不确定性的承诺、没有公布程序的内容,不要参与,免得被他人利用。不要随意转发,中了不法商家的圈套,自己上当受骗还使更多人受骗。
(责任编辑 陈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