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咸丰县坪坝营镇水车坪村举行猕猴桃采摘开园节。来自州内州外的上千名客人,品尝到了红心猕猴桃的香甜与清爽。
与其他活动有所区别的是,参加这次开园节的大部分嘉宾,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了解到这一信息后,自发前来“捧场”。村民们原来愁销,现在却愁供不应求。
A 深山,种起了红心猕猴桃
9月17日,杨胜高家的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杨胜高说:“家里儿子接媳妇儿,都没来这么多客人。”他的老伴儿高贵容,忙着给客人倒茶递烟,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今年65岁的杨胜高,是咸丰县坪坝营镇水车坪村四组的村民,3年前种了10亩猕猴桃。经过精心栽培,今年全部挂果。9月17日果园开园,位于公路边的杨胜高家,自然吸引了许多游客。
说起种植猕猴桃的经历,杨胜高有很多故事可以说。2013年,村干部动员村民改变种植结构,由粮食作物向特色经济作物转移。但村里的大多数村民有顾虑:祖祖辈辈都种包谷洋芋,突然改种经济作物,心里不踏实。
杨胜高的思想比一般村民要开放一些。听了村干部的动员后,他决定将两个儿子的10亩责任田全部拿出来种上猕猴桃。他跟老伴儿商量:“反正孩子们在外面打工,不靠地里的收入,地闲着也是闲着,种成功了有收益,种失败了也无所谓。”
2013年秋,村干部给他送去了水泥桩、猕猴桃苗和铁丝,杨胜高就由粮农向果农转型了。由于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栽培,他家的猕猴桃长势非常好,其中一棵树结了74个果。杨胜高说:“大小拉扯,4个猕猴桃有一斤……这一棵树,就有十多斤果子,可以卖一百多块钱!”
杨胜高家种的猕猴桃叫“红心猕猴桃”,是猕猴桃中的珍品。有人给杨胜高算了一笔账:他今年套了8300个袋,产量约2000斤,收入在1.6万元左右,收入是种粮食的4倍。
B 电商,为村民打开了产品销路
“我们村从2013年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一共发展了1000亩红心猕猴桃。发展之初,也为销路犯过愁。幸好,咸丰硒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水车坪村党支部书记曾凡贵这样说。
水车坪村紧邻坪坝营景区,全村1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000多亩,属于重点贫困村。为了推进产业扶贫,水车坪村多方争取国家扶贫资金,连片种植红心猕猴桃1000余亩。同时,还大力发展景天三七、冬枣、软籽石榴、油茶等经济作物。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销路仍是压在村干部心头的一块巨石。曾凡贵说:“群众虽然有了产品,但如果卖不出去怎么办?”恰在这时,咸丰硒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当地商务部门牵线搭桥,确定将水车坪村作为电子扶贫重点村。
咸丰硒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的综合型公司,农村电子商务是公司的强项。“第一次去考察,我就觉得要帮这里的村民一把。于是,我们在水车坪村建立了电子商务工作站,并派驻技术骨干驻站开展工作,力争把村民的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出去。”公司负责人徐顺敏这样说。
有了电子商务平台作支撑,村委会的干部底气更足了。为了让村民们放心,公司向村民们郑重承诺:“你们的猕猴桃,我们以每斤8元钱的价格保底收购,绝对不让你们的果子因销路不畅损失在家里!”
电子商务的力量果然是巨大的。猕猴桃还没成熟,村民们就收到订单一百多件。同时,公司通过轻松筹等方式,为颜茂清等特困村民募集扶贫资金,让他们从贫困中走出来。
C 打造,让水车坪成为旅游胜地
“让农民的产品卖出去,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们要与村民共同开发水车坪的的旅游资源,让这里成为一个生态观光健康旅游基地。”徐顺敏这样介绍。
为了打造生态观光健康旅游基地,咸丰硒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投资近千万,在水车坪落户了硒谷农庄项目,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营销思维,依托水车坪村地形地貌等优势,利用农业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田园景观、农业人文资源等,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与坪坝营景区形成资源互补,全面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恩施地区高品质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水车坪村的政务公开栏上,对全村的旅游开发是这样介绍的:优化升级猕猴桃生产基地建设,培育猕猴桃产业主体地位,即利用已建成的猕猴桃基地、景天三七基地和即将建设的农产品示范园,凸显农业观光、体验的主导地位,带动休闲、农家小居、农家乐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设后家河滴水岩至小梁桥下端休闲亲水观光步道、短距离儿童漂流体验、游泳池和六进沟儿童亲水乐园;按照国际化高标准设计、建设海拔1500米天上坪高山生态种植、高山牧场、高山旅游、高山养肺养老生活馆等。打造养老健康产业,建造养老山庄、特色宾馆和特色居住农家,形成高、低搭配,集中居住和分散居住搭配,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形成特色产业;利用水车坪丰富的水资源,开发山泉水,利用企业市场优势,建设高端品牌,提升水车坪村整体形象。
说起未来的发展,曾凡贵这个敦厚的山里汉子便眉飞色舞:“我们村海拔落差较大,低处是肥沃良田,高处是万亩森林,加之水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在村内不同层次空间发展观光农业、涉溪休闲、高山娱乐、度假养老等项目;同时利用村内众多的古民居,吸引客人来观光旅游,消暑度假。”
来源:恩施晚报 记者 陈千恩
(责任编辑 夏青)